• 4101阅读
  • 0回复

苏南模式还能崛起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信分享→
离线迷路高羊
 

发帖
1760
港币
1457
威望
5671
来自
锦丰
人生阶段
小两口
职业
企业员工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8-05-01


狭义上,“血统纯正”的苏南城市只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依托于环太湖地区的气候适宜,天灾战乱鲜生,社会稳定性高和劳动力充足,这里最终成为了全国首屈一指的经济重镇


但近年来,苏南的经济状况在中国西部崛起的浪潮中显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由于种种原因,曾经神奇的苏南模式已经走过其巅峰期,留给苏南的施政者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让苏南在残酷的城市竞争中生存下去?






━━━━━

兴衰交替中的苏南


近代,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动乱中,宋以后便成为首富之地的苏南不仅在生产资料上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并且劳动力数量锐减。首当其冲的苏州府人口减少了65%,常州府为61%。


江南大规模沦陷

苏南富户家破和逃至上海者数之不尽


2.jpg

天道好轮回,半个多世纪后,苏南又艰难地从废墟中爬出来,迎来“第二春”。经过长期的恢复和财富积累,这时的苏南成为了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摇篮”,以荣氏家族为首的工商业巨头异军突起,锡甬两大商帮逐鹿的上海,苏南浙北的江浙财阀们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潜流。


到了19世纪20年代

这里已经陆续建造了300多家工厂


3.jpg

但在解放后的大规模公有制中,由于苏南城市行政级别低,无法得到充足的资源分配,渐渐失去了竞争力。三座城市经济总量纷纷跌出全国前十五。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苏南的外资民营轻工业才再次得以比翼双飞。


只十年时间,无锡的产出就再次跻身全国前十,更是在八十年代,衍生出了闻名遐迩的“苏南模式”。1995年,苏州横空出世超越深圳,比肩天津,显示出了极强的自生能力。


97年苏州乐园


4.jpg

然而近五年来,苏南核心苏州增长放缓,企业倒闭关张丑闻频频;副核心无锡的GDP总量先后被武汉和南京等城市超越,且差距被逐渐拉大;另一方面,常州人均产出与苏锡严重脱节,落入省内第二梯队。


省会南京逆袭苏锡?


5.jpg

老牌的地区核心城市(武汉,成都)和新兴产业聚集的城市(深圳)之间的“会师”和“归位”,渐渐遮掩住了苏南曾经的“风光无限”。好似“新常态理论”所阐述的,苏南徘徊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十年内,要么能够寻找到转机向上突破,否则只得连续衰落。


除了传统的京津、长三角、珠三角

内陆一众新一线也开始奋勇赶超


6.jpg

苏南的传统工业已经日趋饱和,要想靠低端制造业来拉动经济,如越关山。获取高端人才并在高科技领域有所斩获,似乎是其他城市给苏南作出的一个榜样。



━━━━━

抢人大战的落寞者


现今,国内一二线城市正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这个过程主要依托于“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士”。可以观察到,转型效果良好的领军城市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高校云集的才墨重镇,如北京和上海,坐拥数所985和211名校,专业型人才如云。国内最顶尖的金融、娱乐和设计等知识密集型高端服务业,正汇聚于这两座城市。随之广州、南京、杭州等强校云集的城市亦是如此。即使是位居次流的武汉、合肥,也能依托于华科、中科大发展出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7.jpg

第二类是政策扶持的皇恩之城,如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不管是在企业经营自主权和税收,还是在土地使用和贸易补偿上,都拥有得天独厚的政策性福利。宽松的经济自由度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人才(是人才引进最早享受高额补贴的城市之一),使得当地电子信息和金融等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那年在南海画了个圈

画出了第四座“一线城市”?


8.jpg

在这两类城市的崛起过程中,可见知识资产的重要性。人才的智力堆积撑起了这些城市的高端经济基础。


然而遗憾的是,苏南与此无缘。苏锡常虽然拥有和上海,北京同等规模的人口数量,却只有“苏州大学”和“江南大学”两家中流211,缺乏大规模培养高端人才的能力,两校也鲜有主流支柱学科。


较低的行政级别,也只能换来少量的中央拨款,同时限制了地方拨款的额度。没钱的高校无力吸引高端教职工、采购教学设备,发展特色学科也就成了痴人说梦。


苏州大学


9.jpg

另外,从省级维度看,江苏省的高等教育资源数量与应届高中毕业生素质之间的不匹配也影响了苏南的人才吸引力。


江南自古重教,清朝114位文状元中,苏州府和常州府各占28位和8位(仅清朝时期两府地域内,不计现常州境内的金坛县等地)。即使是在早年全国高考同卷的时期,文理科状元也多出自于此地,苏南本地人口素质可见一斑。


江苏教育有口皆碑


10.jpg

但现今,江苏省一本率常年在10%上下浮动,次于近二十个省级行政单位。加之从2013年开始,省内名校削减省内招生名额(是年的南大录取线,从往常的全省排名3000名,提升到2000名以内),本地人才无法享受到充足的高等教育,指望外来人才撑起城市经济,就只能依靠经济诱惑了。


放心,你们没有加分


11.jpg

然而受限于本地主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苏南的高技术型岗位的门类稀缺、薪资不高,本土尖端人才往往不得不前往上海就业。苏南能够提供给应届大学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北上广深,甚至杭州,南京和武汉等众一二线中心城市有不小的差距,市场化的薪资竞争中苏南不占优势。


各省会争夺省内人才与资源

加上上海强大的吸引力

苏锡常不免进退两难


12.jpg

那补贴性的奖励又如何呢?即使有幸荣获“苏州十大杰出青年”如此的殊荣,奖金也区区十二万。反观深圳,不仅有一次性的“五十万人才奖励”,2017年更有超过四千三百人次获得总值九亿人民币的高层次人才补贴(人均超过二十万元)。


武汉、西安、成都、郑州等地近年来更是猛招频频,从高达百万的购房补贴到高额现金补助,引得人才纷纷归附。而传统的北上广深等城市的户口又比苏南户口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可以视为附加性的政策奖励。


抢人才啊


13.jpg

后工业时代被围剿的苏南就如同第三次科技革命时的美国老牌工业城市,进退维谷,处境微妙。



━━━━━

知识资产的内在超越


知识是一种共用品,发明的科学技术往往能够让无数人共享,正是因此,知识资产对生产力贡献才会如此惊人。当然有专利权的科技是要付使用费的,但通过合适的产业设计,这笔使用费很快就能回本,尽快产生收益。所以何不把研发的活留给别人,自己充当产研转化者?


所以就


14.jpg

苏南的长处在于工业基础优良,配套设施齐全,且租值(生产所需的固定成本,如地租)低于一二线城市。其次,苏南处于长三角腹地,背靠上海和浙北,市场广阔,交通便捷,高附加值产业时效性极强。坐镇长三角这个全国风向标,苏南能最快感知到经济潜流和市场变化,先发完成有利的判断和生产,把最新最有用的技术变成产品。


当然若没有相应的技术工人,就想开辟高附加值产业,如同空中楼阁。好在虽然没法吸引尖端创新型人才,苏南吸引这些有能力的技术工人还是有些办法的。


随着工业外迁,上海早已不是技术工的乐土,而宁波,南京和杭州等地则因房价不断走高,也使他们难以扎根。中部城市的人才经费主要用于尖端人才,对熟练技术工就无力提供购房补贴等诱惑。这个夹缝正提供了苏南的复苏的土壤。


就问技术工敢不敢去人民公园?


15.jpg

众所周知,苏锡常的房价要远低于同类型城市,且治安良好,社会基础设施完备。以房价为首的这一系列因素,将会成为优秀技工选地择业的“用值”(这里理解为无法折现的益处)。


在薪资与南京和杭州差距不太大的情况下,优秀技术工们考虑到这些现实的”用值”,不得不优先考虑苏锡常?而若想维持这种“用值”优势,控制住房价是关键。虽然这对于盼着房价上涨好脱手赚钱的本地居民不是个好消息,但这样的牺牲能帮助城市实现跨越,长期来看是值得的。


和北上广比真属良心价


16.jpg

而在苏南最头疼的政策问题上,破解之道也是存在的。当一些全国性的政策出现时,苏南人非常擅长抓住良机获得盈利,这大概也和他们在长三角锻炼出来的敏锐嗅觉有关。


例如中央政府一度对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补贴增加,生产企业有可能在成本价以下销售仍能获利。这导致了2015年光伏产业回暖,具有冒险精神的无锡人首先抓住机遇,重启征程。截止去年,无锡的光伏产业稳中向好,年产值高达75亿美元


嗅觉灵敏,动作迅速


17.jpg

在未来,新能源、环保、绿色经济相关的高新产业必受政策扶持,而全国有此工业生产能力的地区屈指可数。只要苏南把握风向,抓住时机,必能完成从低端代工业到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寻找到适合自身的支柱产业,东山再起。


*文章来自地球知识局



29条评分威望+29
紫日 威望 +1 - 2018-05-03
dizhuxu123 威望 +1 - 2018-05-02
与你携手相依 威望 +1 - 2018-05-01
汪中华 威望 +1 - 2018-05-01
燕子姐 威望 +1 - 2018-05-01
娱乐人间 威望 +1 - 2018-05-01
我是妖孽 威望 +1 - 2018-05-01
丫丫果 威望 +1 - 2018-05-01
雨中圆舞曲 威望 +1 - 2018-05-01
小志贤 威望 +1 - 2018-05-01
 
回复标题限100 字节 提到某人:
选择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