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71阅读
  • 0回复

[港城杂谈]大菜巷、救命墩、营房弄…张家港这些老地名个个有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信分享→
 

发帖
2408
港币
1191
威望
5831
来自
人生阶段
单身
职业
企业员工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20-01-15
地名如人名,

一个名字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特色,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渊源与意义,
地名,不只是一个地理实体的代号,
还记录了一个地方的
发展与变化、变迁与融合。
事实上,

张家港拥有众多历史信息丰富、
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地名。


东山村、徐家湾、许庄、蔡墩、
河阳山、老烟墩、西张、西旸……
这些老地名既是吴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也是吴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事小编了解到,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张家港卷)》
将于近日出版!
《名录》所收录的57条自然地理实体地名、
237条行政区域地名、
38条道路桥梁地名、
44条纪念地和旅游地地名,
每一个地名都极具历史人文价值,
背后往往都封存着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
一起先来看看书中记录的一些珍贵历史↓



红豆树院
红豆树院位于凤凰镇西徐市西200米。据传,该红豆树系南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萧统手植于鸷山,后由明代御史徐恪移至邓家宕宅旁,今仍枝叶繁茂,故把此院命名为红豆树院。红豆树高6米,树围1.41米。


石头港

石头港位于金港镇香山东麓占文村、港西村和东山村境内。清乾隆初年,境内河段南与大桥镇横河相接,北入长江,称石头港。后南段改称白蛇港。唐垂拱二年(686年),陨石落在该河入江口旁的镇山东麓,该河遂更名为石头港。



大菜巷
大菜巷位于杨舍镇城区城南村境内。据传,清康熙至嘉庆年间,葛氏在此居住,曾请了一位姓陶的私塾先生。陶先生带领学生垦地种菜,叫学生每天早晚均要浇水。学生怕苦偷懒,每天将洗毛笔的污水浇泼在菜田里。后来,其中一棵菜特别大,足有50多斤,因而得名“大菜巷”。


营房弄

营房弄,位于杨舍城区中部。明朝杨舍建堡城后,城内在弄西侧建兵营300余间,此后就把该弄称之为“营房弄”。当时的兵营可驻官兵2000余人。1979年前,该弄为石条路面,后逐步拓宽改造成混凝土路面。



采香径
采香径位于香山东南麓。公元前五世纪,吴王夫差携文武官员赴黄池会盟,沿江北上,路过香山,看到山上花草很盛,因此停船下来,命西施同一群宫女上山采花,后为纪念此事,取名采香径。


滋生桥

滋生桥位于市区北部。同治八年(1869年),浚河桥损,知县汪公坤厚捐廉,倡里人重建。后因东横河拓宽,石桥改为木桥。1959年修筑澄鹿公路时,改建为混凝土拱桥,1960年10月正式通车。后被拓宽改造成空心板梁桥, 至2013年,滋生桥全长54米,宽39.6米,为一级公路荷载桥梁。



救命墩
救命墩位于今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沿江老百姓为防止江水泛滥而专门堆筑的高土墩。1949年7月24日的一次洪灾中,登上救命墩的100多人得救。1964年,救命墩因开凿长沙河而被平整,至2013年,救命墩湮没。


实际上,像这样有故事的老地名,
在张家港还有很多很多......
为了让文化有立足点,
让乡愁有落脚点,

多年来,
张家港的地名保护工作从未止步。
2014年起,我市开始采集地名信息,并历时5年甄选出了376个吴文化历史地名,涵盖镇、建制村、自然村等类别。2015年,我市公布《张家港市第一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2016年,《张家港市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出台。2019年6月,《张家港市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发布,我市通过全面摸排、论证评估,全面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完善地名管理长效机制。



如今,我市又编撰了100余万字的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张家港卷)》。


挖掘、研究、保护、利用好这些吴文化地名,对于传承文脉、存史育人,弘扬吴地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提高地名管理水平、服务城市建设、方便人们生活、彰显城市特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名录》的出版,将让张家港在地名文化建设与保护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



接续和发展地名文化,
城市才有厚度和温度。
张家港人,
你记忆里有哪些难忘的老地名呢?

来源:张家港城事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回复标题限100 字节 提到某人:
选择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