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96阅读
  • 11回复

[民生建设]双11,你能否买到更好的自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信分享→
离线黄昏鹿场
 

发帖
2113
港币
814
威望
5641
来自
人生阶段
单身
职业
企业员工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0

明天就是双11了,不知你的购物车是否已经装满,只等着凌晨开抢了呢?最近我也在淘宝上疯狂选购,越逛越觉得,这些似乎都很需要,趁着便宜,赶紧多囤一点吧。等选好了又开始为算账发愁,各种不同种类的满减、红包、购物券、购物津贴……算起来还真是费神。不觉间冷静下来,又发现许多东西虽然便宜,却也并非必不可少,另一些则是毫无必要。至于当时为何会把它加进购物车里来,大概也只是一时兴起,陷入了某种“购物迷狂”当中。

为何人们会在消费中失去理智,背离原初的计划?难道购物真的会让人兴奋成瘾吗?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购物消费的文章。大概在这个时候,很需要有人帮我们认清商业里的营销套路,合理消费,理性剁手。



年一度双11,你能否买到了更好的自己?


如果答*案是否,没关系,还有双12。自从马云爸爸将戏谑味十足的“光棍节”改造成全民狂欢的购物日,各大电商纷纷效仿,“京东6·18”“苏宁4·18”“黑色星期五”再加上不定期的打折、满减,几乎每个月都有“剁手”的最佳时机。然而,当一次次群体癔症般的消费浪潮退却,我们是否买到了真实所需,是否拥有了更好的生活?


2017年3月,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了《中国大陆主要城市消费观念与行为调查研究报告》(下文简称《报告》),这项调查在中国大陆14个一、二线城市,针对1800名20到45岁的男女青年的消费观、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在《报告》显示的受访者购物现状中,或许可以看到你我的身影:


1.衣物过剩几乎成为普遍现象,51%的受访者表示,衣柜中会有未拆标签的衣服;

2.平均每月购物1次,花费接近1000元,46%的受访者会透支消费;

3.平均每天花近2小时网络购物,67%的受访者表示,会在上课、上班时有购买行为;

4.59%的受访者意识到购物过剩,却仍无法克制。


买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买?值不值得买?这三个问题最终被年轻强势的购买群体化简为粗暴的三个字——“买买买”。如果花钱买需要,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吗;如果花钱买快乐,为什么快乐消退得如此之快;如果花钱填补欲望,那么欲望又从何而来?




消费(consume)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14世纪,意为挥霍,16世纪出现的“消费者”(consumer)同样带有负面意义。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促使经济急速发展,“消费者”转化为与“生产者”(producer)相对的中性词,20世纪后则进入日常生活领域。然而,《报告》中呈现的消费图景,似乎又让这个词蒙上了“过度”的色彩。


以色列裔美国社会经济学家Amitai Etzioni在批判美国消费主义时指出,我们需要剔除的,至少是亟待调节的,是在生活中无孔不入的对购买的执迷。他借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了正常消费和消费主义的界限,满足生理、安全需求(住房、服装、食品、医疗、教育等)的消费是正常的消费,但试图通过消费获得社交(爱与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则让正常消费变成了消费主义,进而形成社会病灶。




消费主义不是凭空诞生的。一方面,经济迅猛发展,丰富了可供选择的商品类型,人们收入增长,有了结余,发达的科技、物流和信用制度,又让购买变成了轻松的“指上运动”,这些必要条件滋养了消费主义的种子。主观上,人们的消费观念转变,讲求精致生活,塑造更好的自我,在满足温饱等生存必需条件后,在进一步追求社会认同、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如果仍然和消费捆绑在一起,就形成了消费主义。同时,新媒体时代加剧了“社交购物模式”,出入高档餐厅在社交软件上打卡点评、在朋友圈晒“欲望清单”、分享电商优惠券,这些行为既满足网络社交需要,也勾起购物欲望,二者杂交之下刺激了过度消费,也诞生了“种草”“拔草”“安利”“跟风”“爆款”等一批暗含消费主义意味的流行词。


涂上韩剧同款人鱼色口红,感觉化身全智贤,自信满满;iphone x发售日朋友圈里的订单截图,似乎暗示这是一位科技前沿的发烧友;使用价值上万的家用厨具,仿佛做出的糖拌西红柿也是凉菜精英;直播平台的疯狂打赏,也让一些人觉得获得了网络红人的肯定;甚至有人一掷千金动刀整容,希望以此获得美与崭新的人生……过度消费场景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这种风潮并不只出现在社会的富裕阶层,不少工薪阶层认为自己微薄的工资仅够养家糊口,但在他们的对账单里,也找得到名牌服装、限量版球鞋,以及车位上一周不会开一次却烧着保险费、保养费的私家车。实际上,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东西,这些无非是淹没在大型秀场中的标签,企望通过它们彰显自己的眼界和品位更是缘木求鱼。这就回答了“消费的快乐为何不能长久”“欲望从何而来”。




另外一个催生消费主义的重要因素就是商家的行销策略。这一点我们可以反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日本摄影师藤原新也,在社会观察随笔《东京漂流》中针砭时弊地指出,在效率优先、扩大生产的时代背景中,日本企业利用消费对再生产的推动作用,大力鼓吹消费主义,“刺激大众消费的十大战略”在当时已沁入日本消费市场的骨血:




日本社会的消费十诫诞生于经济起飞的六十年代,对于现在的中国社会来说,虽然基础商品开发殆尽,人人唾手可得,但十诫催动消费的魔力仍未褪色。琳琅满目的男士专属洗发水、表达感恩的母亲节限定套装、极速更新换代的手机、双十一狂欢前夕蚂蚁花呗提升额度……有经济能力的年轻人将消费主义价值观坐实在账单上,尚不具备能力满足高消费意愿的人则在极力追求或模仿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高仿、轻奢应运而生。


就在提倡高效、刺激消费的经济环境中,“消费”和“浪费”的边界已被既得利益者和吃瓜群众们模糊,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有钱了就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的笑话。更讽刺的是,AmitaiEtzioni指出,自1958年来日本人均收入增长了6倍,但生活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停滞不前。这证明消费主义与广告词中鼓吹的“幸福”并没有相关性,物质无法填补精神的空洞。




藤原新也在《东京漂流》中,这样描写日本经济高速发展20年进入八十年代后,人们的精神状态:“所有人大概都酒足饭饱,而且恐怕是饱得前所未有。这二十年间,人们忘记自我、忘记家庭、忘记国家,为欲望而工作,浪费时间金钱于靡靡娱乐之中。就这样,我们在物欲的满足中,渐渐走向近代文明必然趋向饱和的顶点。”尽管处于不同时空,但在这幅犀利的精神肖像中,我们认出了太多熟悉的面孔。


消费主义不会消失,这是商品经济中消费文化的一部分,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既然抵制毫无意义,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从消费主义中解放出来?除了理性消费外,需要思考的是将“消费主义”从生活的中心位置驱逐出去后,我们要怎样实现情感、尊重、个人价值方面的诉求。从个体行为上看,陪伴家人、培养兴趣、学习艺术、做精神投资、关注社会公益,甚至在最日常的物品中体味生活的美感……这些小事琐碎却实在的,不花钱,但能满足心灵更高层次的渴求,也许这样的点滴践行,可以帮助我们一点点体会到,什么是更好的自己,什么是更好的生活。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7条评分威望+7
艺桦 威望 +1 - 2017-11-12
张家港救世主 威望 +1 - 2017-11-11
大米雪 威望 +1 - 2017-11-11
婷婷玉立 威望 +1 - 2017-11-11
coma 威望 +1 - 2017-11-11
xyer29 威望 +1 - 2017-11-11
bufanshen 威望 +1 - 2017-11-11

发帖
4791
港币
1796
威望
12896
来自
张家港
人生阶段
单身
职业
其他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11-10
我个人反对过度消费,过度消费不仅增加了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而且助长了人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人对己对环境都是弊大于利。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热衷于相互攀比,追求奢侈豪华,以示炫耀。他们竞相追逐新鲜的、奇特的、高档的、名牌的商品。由此容易形成浮华的世风,刺激人们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我主张和建议大家绿色消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促使生产者放弃粗放型生产模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逐步形成可持续生产模式;还可以引导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使人们注重保护自然,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
离线吐槽君

发帖
3124
港币
1748
威望
8911
来自
人生阶段
单身
职业
企业员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11-10
喜欢就买,厌了就丢
困了就睡,饿了就吃
坏了就换,不行就分
多喝点水,重启试试

发帖
2001
港币
725
威望
5352
来自
张家港
人生阶段
单身
职业
事业单位员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7-11-10
本来购物车加了好多东西。付了定金的就有好几个,更别说等到0点了,前11分钟下单会更有优惠,2点钟还有秒杀,淘宝还送了我一堆购物津贴,满500减50,瞧瞧我有那么多要买的。怎么说都要凑到500得整数吧,不然怎么用得上津贴,不然怎么省下那50啊,我是穷人啊,那就凑吧,那就继续买吧。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反思了一下购物车,哦,原来真正想买的并不多,哦,原来大部分的都是用来凑单的......
谢谢小编,看到这篇文章我可能更要去清空一下购物车,我说的是一键全选删除的那种,今晚回家早早睡个觉

发帖
1966
港币
794
威望
5679
来自
人生阶段
单身
职业
企业员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7-11-10
感觉是铺天盖地的心灵鸡汤塑造了一种价值观吧,无所谓对错,就是给精神上无法自足的人一个填补空虚的方法。谁不知道陪伴家人,做公益,学习艺术这些事情比买买买更有意义呢,问题是这些正能量能填补那种巨大的匮乏感吗?这个社会倡导的价值观使得这一点尤为困难,而消费是你在攻坚克难的时候最轻松最宽慰的事情——付出就有收获。

发帖
2619
港币
1081
威望
7276
来自
人生阶段
单身
职业
企业员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7-11-10
贫穷使我理性消费

发帖
1816
港币
2050
威望
9595
来自
杨舍镇
人生阶段
单身
职业
企业员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7-11-10
理性消费才是最好的,尤其是当我们还是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的时候,我们的任性花费的可能都是父母的血汗钱,衣服不用太多,够穿就好,曾经我也一度热爱买衣服,但是买到后来发现,穿来穿去的还是这么几件,很多衣服,只是占用了空间,却没有用武之地。所以看到衣服,欣赏可以,买一定不要任性,放个两三天再去看看,说不定会感觉也不过如此,希望每个人在购物以前,都能想想是否真的需要,理性消费,才是适合自己的。

发帖
2671
港币
1288
威望
8609
来自
张家港
人生阶段
恋爱
职业
企业员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7-11-10
不知道从哪年起,各大网购平台月月一促销活动,这无疑是刺激消费的一种促销方式。支付宝也推出花呗借呗,甚至没有法律保障的借钱软件开始泛滥。很多人喜欢买东西下单和收到快递的那种兴奋的感觉,千金难买我乐意这样说也没错,但是购物真的会成瘾,从最开始的精心挑选仔细算是否会真得便宜到最后无控制的需要或不需要的都会买。促销方式是让利于消费者的,但是我们也得多思考一下:这个东西我是否需要,这件衣服我是否会穿。购物本是提升生活质量的一种方式,只要合理利用,还是好的。

发帖
1493
港币
852
威望
4596
来自
人生阶段
单身
职业
企业员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7-11-10
琳琅满目的商品,看了就头疼。各种满减优惠卷,拿到手抽筋!最后,购物车一堆东西,回头一看,这车货跟我有缘无份,还是卸了吧!买上几本没看过的书,看完了还能借人看!
离线一切如新

发帖
1822
港币
859
威望
5829
来自
人生阶段
单身
职业
企业员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7-11-10
我的消费理念和大多数人一样,基于自己的能力和存款,选择相应有需求的产品,自己有多大能耐使多大劲儿。非常鄙视那些自己不努力,随便把借钱挂嘴上的那类人,还美曰其名为“就是不亏待自己”,“要爱自己才能更好爱别人”。花钱也是一种投资,在基本满足物质需要,我更喜欢花钱去掌握一种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回复标题限100 字节 提到某人:
选择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