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895阅读
  • 7回复

[港城杂谈]转:国内某大学的“天才少年班“,40年后,近4000神童成才有几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信分享→
离线96和08年
 

发帖
5801
港币
1401
威望
8030
来自
人生阶段
准爸准妈
职业
其他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23-05-29
    安徽合肥某大学少年班,办学近40年,那些“神童”后来都怎么样了?播报文章


史海观复2020-07-02 17:39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用这句话来形容如今的高考是在合适不过了,无数寒门学子日夜苦读,只希望可以通过高考,鲤鱼跳龙门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


        1977年9月,对于所有怀抱梦想的年轻人来说,都是值得纪念的,因为这个月我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而随后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助人才培养,
决定创建天才"少年班"


        国之栋梁"少年班"


       "天才"一词就像是神一般的代名词,与生俱来自带光环,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家里出现一位"神童"就是如宝藏一般的存在。


       1978年,国家在全国各个城市寻找有为青少年,之后经过国家层层选拔,被中科大录取,为了更好地激发出"神童"们的最大潜力,随后进入了中科院的首个"少年班",霎时间轰动一时,各大报社争相报道,第一批的学生都成了四十年前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少年班",这些青少年中最大的也只有十六岁,他们如此年轻便成为了国家重点栽培的对象,"少年班"是引领了这个年代的知识与人才,并且在这个科教兴国的年代见证了时代的改革,所以"少年班"的倡导者李政道先生曾经说过:"少年班"是为了对早慧少年进行的"超常规培养"



继中科大的"少年班"试点之后,有许多名校也招收过少年大学生,比如我们熟知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但"神童"毕竟少之又少,这些名校所招收的少年终究还是比不过中科大的"神童"们,四十年前的"少年班"确实出了不少的人才,但有利就有弊,当时的教育资源十分贫瘠,"少年班"本身就占据了非常多的教育资源,于是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教育的不公平。


而且"少年班"作为年龄较小智商超高的班级,本身教育思路和普通的教育方法不一样,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神童"们享受着高人一等的教育资源自然就要承受着超高社会的期望,那么他们的压力就不言而喻了。


远去的天才


"天才"一词就像是无形的压力,始终围绕在他们之中,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神童"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到了大学学习,而普通的考生并不是高考完就万事大吉了,还需要对报考学校的专业进行谨慎地选择。


在四十年前,"少年班"有一位小少年,他的名字叫谢彦波,1966年出生他,五岁左右的时候就显现出了超出常人的智商,小学以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高智商表现的一览无余。



并在11岁就直接就进入了中科大"少年班",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对象,因为谢彦波成为了"少年班"当时年纪最小的学生,这让旁人十分的艳羡。


进入"少年班"的他也是无比的突出,15岁就在中科大攻读硕士,18岁开始攻读博士,但因为和导师的关系不和在中国还没读完博士,便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他的导师还是美国赫赫有名的诺贝尔奖得主安德森,开始研究固体物理学。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谢彦波在美国还没有完成学业就被遣送回国了。


许多人都为他感到可惜,原来谢彦波因为过人的聪明才智,使他没有机会和正常孩子一样一步一个脚印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更没有完成发育期、成熟期等心理的蜕变,又没有同龄人的陪伴,过早地走上了成人的生活,导致他的性格发展得十分不健全



心智跟不上智商的发展,整个人变得很不协调,很难与人相处,所以导致他和安德森导师的关系一度陷入了僵局,没有办法只能让他退学回国了。回国后,谢彦波的情况并没有发生改变,经过多次心理医生的介入治疗,他的情况才渐渐有了好转,之后留在了中科大继续研究物理学。


无独有偶,当时还有一位比较出名的"神童"要属宁铂了,1965年出生的他,年仅13岁就进入了中科大"少年班",他的梦想就是当一位天文学家。


但造化弄人,大学选专业时,宁铂认为中科大并没有自己喜欢的专业,他就要求学校把自己调到南京大学,但中科大拒绝了,强迫宁铂进入了物质系,宁铂的天文学梦想从此破灭了,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星相学和宗教学上,却最终出家当一个和尚


这两个"神童"在天才堆里也是数一数二的,但他们命运却跌宕起伏、一言难尽,也没有发挥出他们的光彩,让人唏嘘不已。



但这也只是个例,大部分的"神童"经过国家的悉心培养,成为了国家的栋梁,"少年班"的毕业生总共有4140人,90%的人都去了国外继续深造,其余的留在国内的科教界、金融界等等,都有很不错的前程。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如今看来,大多数的"神童"无非就是两种结果,不是压力过大心理失常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大有作为,因为过高的智商使他们在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便去上了大学,体验成年人的生活,于是心理年龄幼稚的他们经常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在生活中,自理能力也较差,无法独立照顾自己。


       虽说他们在"少年班"一样是接受教育,但事实上是违背教育的规律,那么必定会物必及反,有些"神童"接受不了这样的教育方法,也不一定能够彻底的发挥"神童"们的创造力以及潜能,极大可能会走上人生的不归路。


      大家口中所谓的"神童",也并不是都如我们想的那么美好,他们虽然智商高于常人,但如果一味的拔苗助长,会导致心理不健全发生扭曲,超前发展会让他们很难适应,如果不加以干预,及时悬崖勒马,那么"神童"就会变成"废物",最后就会销声匿迹了。



家长们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健康的童年一样重要,不要太强迫孩子们的生活,一步步的经历才能让孩子们得到最好的发展。


文/赵贺澜


工资十年没涨。小心“周扒皮”。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离线96和08年

发帖
5801
港币
1401
威望
8030
来自
人生阶段
准爸准妈
职业
其他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3-05-30

中科大“少年班”成立40年,近4000神童毕业,到底多少人成才了?


2023-03-02 09:50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里,人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一个班级里坐着的全是个子矮小的孩子,他们看起来不过是初中生的模样,甚至还有小学年纪的孩子夹杂其中,而讲台上老师正讲解着晦涩艰深的知识,底下的学生却听得聚精会神。

       没错,这种景象就是中科大有名的“少年班”的教学场景,这种特殊教育模式在中国始于1978年,由物理学家李政道提出。少年班的目的是选拔出全国的“天才少年”,对他们进行超前的、不符合年龄但符合智力的高速教育,以期培养出更多科技领域的优秀人才。

      从1978至今,少年班培养出的学生已经近4000人,它所引起的争议也越来越大。很多人对少年班的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认为并不是所有神童都能适应这种教学,有些孩子甚至在“揠苗助长”中落得了一个伤仲永的结局

     比如曾经被誉为“全国第一神童”的宁铂,他13岁就进入了少年班,在当时引起了全国的轰动。
       然而宁铂没能在中科大就读自己喜爱的天文学,反而被分配到了毫无兴趣的理论物理系,这让他对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并直言他不喜欢少年班的教学模式。最终宁铂选择剃发出家,令人唏嘘不已。      除了宁铂这样看透世事的,还有一些天才因为失去童年、缺乏情商和人际交往,导致心理出现各种问题。有不少教授学者就不赞成少年班的开办,认为这种模式不利于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但其实少年班并非没有成果,也有不少少年天才很适应少年班的教学模式,并在自己学习的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据悉少年班研究生的比率占90%以上,博士生的比率则在60%以上,许多人已经成为了国际知名的科学家。
      比如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张亚勤,曾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还加盟了百度公司;澳大利亚电讯中国CEO陈晓薇;百度创始人之一马东敏;美国科学院院士庄小威;哈佛大学教授蔡天西、尹希等等,全都是少年班出来的尖子生,如今事业有成,生活美满。


      不过数据永远都只是数据,不能代表某一个学生就一定能适应少年班的教学,如何让天才少年们不至于落得个伤仲永的结局,也一直都是教育界关心和探索的大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本来中国多所高校都开设的少年班逐渐减少,直至今日只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东南大学三所高校的少年班还未被取消
未来少年班是否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是否能留住人才,依旧是这种特殊教育模式需要面临的考验。

工资十年没涨。小心“周扒皮”。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离线96和08年

发帖
5801
港币
1401
威望
8030
来自
人生阶段
准爸准妈
职业
其他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3-05-31
还记得中科大“少年班”吗?45年后,“神童”们的境遇颠覆想象


2023-05-23 20:04

2023、5、23日
题目:还记得中科大“少年班”吗?45年后,“神童”们的境遇颠覆想象
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摘录:《纽约时报》评价陶哲轩,有句话发人深省:“他最令外人羡慕的地方,不在于拔尖的天赋和卓越的成就。 而在于拥有了天才和成就的同时,还能成长为一位享有健康生活的快乐的‘普通人’。”
45年前,中科大“少年班”人皆神话。
《三联新闻周刊》报道时,里面有这么一段描述。
记者去采访当时被选进少年班的孩子:“你们班同学都是班级前几名吧?”
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中没有哪个人不是年级第一名的。”
全国各地的第一,被掐尖送来了这里。
当新故事一一写下后,人们忽然发现,被选中未必是一种幸运。

第一神童宁铂,被大多数人视为少年班“捧杀”的典型。
他2岁会背30首现代诗,4岁识别400个汉字,5岁读小学,6岁开始学《中医学概论》,8岁便会开药方,9岁吟诗作对,13岁就通过了高考……
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对弈,更是让宁铂一炮而红。

中科大的两位老师特意从安徽赶到江西赣州八中,找到宁铂,对他进行测试。
四轮考试,宁铂除了数学相对薄弱,其余均以非凡的成绩通过,最终被破格录取,进入科大少年班。
少年班的孩子,平均年龄只有14岁。
他们早慧,可心智仍旧是孩子。
外界大肆宣传报道带来的名气,是宁铂的光环,也成了他禁锢自己的枷锁。
宁铂开始变得自大。
当时,数学大师张广厚来学校做报告,和少年班的孩子交流。
其他的小孩都跑去了,只有宁铂不去。
一位老师说:“他对张广厚不认识他很气愤,我说‘宁铂你别这样’,他根本听不下去。”

再后来,宁铂选专业。
少年班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好学生都得学物理。
宁铂不喜欢物理,他找到班主任,申请打一份报告,调去南京大学学习天文专业。
然而报告只回了六个字:“既来之,则安之”。
宁铂很失望,他给父母写信诉说心里苦恼,父母只给他回:“不要感情用事,国家和学校对你都是负责任的。”
这所有的一切,都让宁铂万分痛苦,他说:
“在很多场合,人们要求我七步成诗。
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长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顺从、克己复礼,因此痛苦充溢着我的内心。
那些年我就是在压抑自己的个性中度过的。”

在同学眼里,宁铂的脾气和行为变得越来越怪:
多门功课不合格,剃光头,拍合照时最后出现,缩在角落,脑袋还要躲在别人身后。
甚至后来,宁铂在《实话实说》节目中公开猛烈抨击神童教育:
“那会害死人的!”
“不能拿他们做实验!”

后来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了。
宁铂出家又还俗,改号云海居士,在江西的一座禅学院讲学。
人们谈起他时,语气中总充满了“伤仲永”般的戏谑和同情。
可于宁铂而言,他花了半辈子,终于回归自己。

和宁铂同班的还有两个神童,一个叫谢彦波,一个叫干政。
《神童的故事》里,记录着干政13岁面试中科大少年班的故事。
招生老师问干政,一个西瓜,横竖各切一刀,吃完后能剩下几块西瓜皮?
干政答:“4块”。
老师加码,西瓜切的刀数不断上升,口算难度越来越大,但干政总是秒答。
最后被问得不耐烦了,随手给老师写了个公式:2(n+1)²-4ⁿ。
考官一看,心里明了,他又招到了一个天才。
而谢彦波,五年级就会做微积分了。
网上有张很火的图,一个小男孩踩着凳子在黑板前演算,那会,谢彦波才11岁。

干政和谢彦波,走得比宁铂顺利,但他们身上出现了其他问题。
班主任汪惠迪说谢彦波:“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问题尤其严重。”
谢彦波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
他攻读物理,被看好在20岁前获得博士学位,却偏偏和导师处不好关系,于是去了美国读博士。
在美国,他师从获得诺奖的菲利普·安德森,但安德森形容谢彦波“性格中有令人无法容忍之处,太过傲气”,两人不欢而散,到最后谢彦波也没拿到博士学位。
他找了一份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作,按部就班地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后来,再无消息。
干政和谢彦波的人生轨迹惊人地相似,都是出国,都没拿到博士学位。
也因为学业、事业屡屡受挫,干政回国后没再继续深造,也没有找工作,他和老母亲蜗居在中科大附近的老旧小区里。
少年班同学聚会,有人邀请干政参加,他只回了一条消息:
“我的生活天天如此,没有工作,非常单调,没有任何好说的。”

少年班有没有培养出来人才?
当然也有。
文章开头,那个被记者采访的孩子叫王永,现在是中国科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
宁铂的同班同学张亚勤,曾是百度总裁,如今任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
一个叫尹希的学生,13岁考入少年班,31岁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打破了华人纪录。
而家喻户晓的曹原,14岁进少年班,18岁赴美攻读博士,22岁发现了让石墨烯实现超导的方法,开创了物理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巨浪之下,有人扬帆,只是更多人消失在浪潮之后。
《三联新闻周刊》的一项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科大少年班一共培养了3167人,只有18%~20%左右留在了学术界。
这个数据,和“培养基础科学研究人才”的初衷相差太大。
而在国内外打出名气成为科研机构教授的人大约只有250人,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八  九。
刷到贺岭峰博士说,当年的那批天才小孩,如今大多数已经沦为普通中产,顿感唏嘘。
反观现在,家长们最难拒绝的就是孩子的早慧和速成,不输在起跑线是基本,能抢跑更好。
若不是天生神童,便倾尽心血去造神。
有补习班的时候狂补课,双减之后联系熟人老师打游击战,这边应试教育不敢落下,那边兴趣班也要两手抓。
有网友打了一个特别形象的比喻。
江湖中有一本葵花宝典,大家都想得到它,因为得到之后,可以天下无敌。
但如果有一天,葵花宝典被公开了,人人都有机会练。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会成为一个灾难。

因为一个人拥有时,练不练是一个人的事。大家都拥有,练不练就由不得自己决定了。
比如你有一个仇人,如果你不练,你的仇家就会练成后反杀你,所以逼得你也得练。
最后,江湖上所有的人都会练葵花宝典。
本来练了宝典,可以天下无敌,但现在人人都练了,人人都天下无敌,所以就没有什么天下无敌了。
抢跑的结果,和催熟神童的结果一样。
当世界上所有小孩都是神童时,“神童”就没有了意义。
而过早地干涉孩子的人生,无法适配的他们早晚有一天会因过载而崩溃。
三大神童的结局,便是一种隐喻。

教育家卢梭早在书里给出预判: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一个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想起另一位“华裔神童”陶哲轩。
他父母是高才生,许是遗传,陶哲轩在一两岁时便表现出惊人的数学天赋。

父母发现孩子天赋异禀,果断让他跳过幼儿园,直读小学。
但陶哲轩完全适应不了,情绪不稳定,一直哭闹。
及时醒悟的父母立即办理了退学手续,觉得应该让儿子循序渐进。
他父亲说:
“少年时拿到学位,做一个打破纪录者,这毫无意义。
我把知识比作金字塔,基石打得宽阔坚实,金字塔才能向更高处拔。
如果你像建一个柱子一样一心只想快点往上,到了高处就会摇晃,然后坍塌。”

在幼儿园的一年半时间里,由母亲指导,他自学了几乎全部的小学数学课程。
等他5岁正式步入小学时,已经可以和五年级的学生一起上数学课了。
八岁时,陶哲轩升入中学,同年他参加了美国SAT高考测试,考到了760分的高分。
尽管所有数据都表明,他可以在12岁之前完成大学学业,但父母还是明智地刻意放缓了他的节奏。
后来,陶哲轩16岁获弗林德斯大学学士学位,17岁获硕士学位,21岁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31岁获菲尔茨奖……

《纽约时报》评价他时,有句话发人深省:
“他最令外人羡慕的地方,不在于拔尖的天赋和卓越的成就。
而在于拥有了天才和成就的同时,还能成长为一位享有健康生活的快乐的‘普通人’。”

孩子的人生,需要的是唤醒,而非催熟。
别着急,他们有自己的花期。
工资十年没涨。小心“周扒皮”。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离线96和08年

发帖
5801
港币
1401
威望
8030
来自
人生阶段
准爸准妈
职业
其他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23-06-05
          up
工资十年没涨。小心“周扒皮”。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离线96和08年

发帖
5801
港币
1401
威望
8030
来自
人生阶段
准爸准妈
职业
其他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23-06-19
工资十年没涨。小心“周扒皮”。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离线96和08年

发帖
5801
港币
1401
威望
8030
来自
人生阶段
准爸准妈
职业
其他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23-06-22
  顶~~~!!
工资十年没涨。小心“周扒皮”。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离线96和08年

发帖
5801
港币
1401
威望
8030
来自
人生阶段
准爸准妈
职业
其他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23-06-22
    伤了N个“仲某”
工资十年没涨。小心“周扒皮”。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离线96和08年

发帖
5801
港币
1401
威望
8030
来自
人生阶段
准爸准妈
职业
其他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23-07-04
工资十年没涨。小心“周扒皮”。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回复标题限100 字节 提到某人:
选择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