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说,我们恐惧的并非信息透明本身,而是信息被非法利用,这才是让人惴惴不安的地方。
300元,能买到酒店开房记录!600元,能买到精准定位!700元,出行、开房、网吧等11项行踪记录,让你没有任何秘密!更可怕的是,竟然有专门的第三方担保平台来保障,这个最新的信息泄露内幕,实在令人震惊。
以前刚买了房、刚生了孩子、高考一结束,装修的、早教的、留学服务的电话就会接踵而至,大家在不堪骚扰的同时不禁愤愤:谁泄露了我们的信息?如今看来,这些还算小儿科。开房记录精准到秒,半小时就可以精准定位,仅凭一个名字、一串身份证号码,住宿、航班、银行开户各种记录可以轻易查询,这种赤裸裸的暴露,让人紧张的已经不只是隐私被偷窥,更有对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恐慌。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通畅是一种进步。个人信息电子化录用、共享,提高的是办事效率。现在常常说这么一句话: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可见,让信息互联共享是发展所需。事实上,信息透明本身也是规范和甄别个人诚信很好的杀手锏。所以,从根本上说,我们恐惧的并非信息透明本身,而是信息被非法利用,这才是让人惴惴不安的地方。生活当中,电信诈骗越来越猖狂,而且下手越来越精准,恐怕也得益于此。我们不能把板子打在大数据身上,但是如何对大数据的获取和使用进行严格有效的监管,变得刻不容缓。
随着信息泄露事态的严重,国家从法律和监管层面已经有所应对,但是黑色产业链条的存在,整个交易甚至跃升到“平台化”的地步,还是让大家感受到了个人信息管理方面的力不从心。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有关部门拿出切实有效的对策来给大家一个交代。
到底哪些环节上出了问题?当前最大的难点在什么地方?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如何来厘清?责任的定性定量怎样才能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这些都需要边摸索边优化。正如每个人使用身份证便会留下轨迹那样,信息泄露和非法交易也一定存在蛛丝马迹。集中力量,下定决心,拿出狠劲,顺藤摸瓜,找到幕后推手严惩不贷,找准漏洞有针对性地去打补丁,个人信息的贩卖行为才能有所收敛,信息“裸奔”带来的不安感才会有所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