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3名中国公民结束在越南旅游后从芒街口岸返回中国,在过关时据称因拒缴小费,其中一人遭殴打致伤,事件震惊国内,中国有关方面也及时启动了领事保护程序。
就此次芒街事件个案而言,案情尚在调查中,一些细节仍待厘清,越南外交部也回应道“正在加紧时间查明真相并将依据事实进行处理”,过早下断语失之轻率;但就整体而言,中国游客在东南亚某些国家出入境时屡屡遭受“小费困扰”,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些“新兴小费国家”出现“只针对中国人”的小费索取习惯,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因素”所致。
首先,中国旅客较大多数发达国家旅客更喜欢携带现金,而较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旅客更有钱。且中国人讲究“穷家富路”,即便收入状况不佳者,出门在外也会较平时大方得多,小费索取的“命中率”和“命中效果”都较其他国家旅客为好;其次,“出境游”兴起之初,团队游旅客占了相当大比例,客观上造成只要中国旅客过关、关前就会特别拥挤、通关速度也会特别慢的现象,一些导游会鼓励“团友”花钱“买效率”,某些“聪明”的边防、海关工作人员更会和导游达成默契、交易,采用“谁给小费谁过关就更容易更快”的“倾斜手法”鼓励“小费支付欲望”——事实上的确有个别东南亚国家,曾经在海关堂而皇之地公开设立所谓“快速通关通道”,说穿了就是“小费通道”。
一位20年前去过东南亚某国的中国游客称,当年那里海关的小费现象还是“偶发”,而大多数近年来去过东南亚“新兴小费国家”的朋友则异口同声表示,坚持不给小费会遭冷遇和“慢处理”,但不至于被殴打,芒街事件若真相果真如此,则在不长时间里,“小费文化”又“升级”了一个版本。如果不尽快、明确给出“此路不通”的信号,这种危险的“升级”还会变本加厉、愈演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