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工、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房地产融资全面趋紧,具体包括:禁止“配资拿地”等地产夹层融资;新增开发贷趋紧;拒绝给“五证不全”开发商提供贷款;暂缓存量信贷置换房贷等交叉融资手段。
一些股份制银行如招商、兴业、交行相关人士也称,开始收紧房地产类贷款,包括个贷和开发贷规模都受到严格控制。记者通过多渠道获悉,去年在房地产投资业务上增长较快的投行部门,可能也将引来一轮房地产风险排查。
种种迹象给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2017年金融机构给房地产企业和购房者的支持,相比去年将大打折扣,房企正在告别“高杠杆”时代。
一位交通总行信贷人士预计:“今年开发商的资金成本,至少增加0.5个百分点。”封堵“配资买地”
一位私募基金人士认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4号文件,几乎堵死了所有私募基金子公司能够通过的绕道投房地产方式,如果政策严格执行,私募基金在房地产通道业务上,将几乎无所作为。
今年1月,
上海银监局对
江苏银行处以罚款478万元,四川银监局对平昌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处以罚款30万元,原因均是两家银行帮助开发商“配资拿地”。
记者了解到,配资拿地业务已被银监会在内部叫停。
所谓配资拿地,是指房企通过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付土地款,在量化宽松和资产荒背景下,“配资买地”已由过去的“债”变成现在的“股”。换言之,开发商对金融机构融资的回馈,由过去的利息变成土地收益的股权,在一些配资案例中,开发商和银行配资比例可以达到3∶7。
记者了解到,目前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正在研究“配资拿地”事宜。一些分析人士认为,2016年,银行、证券、保险、资产公司、信托等机构形成大金融共同利益联合体,融入房地产市场,助推了热点城市房价的上涨。资金收紧成效渐显
除了配资拿地,银监会在银行系统内部口头通知各大银行,对“五证不全”者不可以提供开发贷。
金融系统从严收紧资金口袋,直接影响开发商融资节奏。根据中指院监测数据:2017年1月,10家品牌房企融资总额度是1282.3亿元,金额较上月下降34.61%,但银行信用仍是房企融资方式主流,占比42.21%。
中原地产数据显示:2017年1月,全国房企包括私募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合计仅133.08亿元,同期下调幅度达到了92%,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低迷,且资金价格全部上调。
开发商感触更直接。记者获悉,有2家开发商,本准备以上海优质项目抵押贷款,再去上海土地市场抢地,被各大银行拒绝后,这2家正计划把上海项目卖给一家大型全国性房企来融资。
某千亿房企,抽调工程部门、营销部门等多部门干部去融资,该房企分公司一位干部说,“我们分公司融资任务是200多亿元,光投资部门融资肯定不行,2016年这个融资任务难度不大,现在紧缩,融资20亿元都有难度。”调控时长取决于地价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分析,此番收紧,不管是理财产品、银行贷款还是公司债,
私募募集本质上都是债,目标是控制风险,这和中央防风险基调一致。
一位曾多次参与国家房地产调控的人士分析,此轮楼市调控,主要目标是控房价,不是控地价,地方政府的调控政策中,抑制地王,却从未提限制地价。“楼市的调控时长,取决于地价,若土地出现流拍,这些金融排查、喊话、地方政府调控措施可能会退出;若地价不降,溢价率高企,调控措施就是长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