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带Jo去广州玩,
N6HeZB": 毫不意外的,我们的箱子里装着他那块破毯子,
`\$EPUM 广州下雨,它闻起来又潮又臭。
89x;~D1 这块毯子随我们旅行从
北京带到
香港、云南、日本、
泰国、
上海……
Y_<-.?jf 有一次箱子太满没有带,
FfNUFx2N 飞机上Jo就一直追问我毯子在哪,
G|YNShK4=9 结果连着几天他都折腾到夜里12点。
^^B~v<uK 这次带毯子到广州,他跟家里的作息一样,
nJ}@9v F/ 好像那毯子是一座通向家的桥梁,
m5v IS 让陌生环境也有了家的味道。
I-^C6~
8a3EVc 小宝宝拿到自己的安抚毯,马上就安静下来睡着了
4L_)@n} 有一段时间临睡前,Jo会把鼻子埋在毯子里,
&dG^ M2g-F 深深闻上一口,一头倒在床上,
e'MW"uCP} 嘴里念着“一点也不臭”,
H128T8?r[ 然后就像喝醉了一样安心睡去。
qTSe_Re 可他拒绝清洗,拒绝别人挪动,
u|cP&^S 在这块毯子上,他表现出强烈的主权意识,
E>iN > 我们只能趁他去幼儿园,用没香味的洗液洗完烘干,
s:3b. *t< 等他回来,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
rK\9#[?x mKsJ[)#. 我记得几年前在天涯上看见过一个帖子,
NfWL3"&X 一位妈妈发帖求助,寻找一种80年代生产的床单,
:DrF)1C 她说她的
孩子从小搂着一张床单睡觉,
S ,x';" 已经很破了,她想换一个新的,
zGNmc7 但同样的老古董再也找不到了,所以她来天涯求助。
xp}M5| 床单没找到,竟引起好多人唏嘘,
L'w]O
-86 不少成年人感叹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
IGOEqUw* jyB
Ys& v 许多成年女生对毛绒玩具没抵抗力,其实也是在寻找安抚物。
i1ScXKO 有个上大学的女生说,
=!\Y;rk 妹妹(它玩偶熊的名字)是初中来到她身边的,
;I?x;lH 考试时要和它击掌,写作业时要它陪着,
GOOm] ]I 晚上她给它盖被子,冬天给它做衣服。
,KCxNdg^#- 她甚至还给玩具熊织过一条围巾,做了两双儿童鞋。
szCB}WY i5aY{3! 如果没有孩子,
;!A=YXB 我曾经觉得这样的大人中毒已深。
Tje(hnN 比如我大学闺蜜室友,
]$=#:uf 从家里背了一床的毛绒玩具,
hHZ'*,9 y 一个近1米7的彪悍学霸搂着小熊睡觉,
OT0IGsJ"' 总有莫名喜感。
5z&>NI 可现在我知道,
oFGWI#]ts> 无论大人、孩子,
Lg~ll$
U 都需要借助一种寄托物来自我安慰,
?,i}Qr [Q 紧紧拥抱,会让压力和焦虑得以释放。
~ dk9 7Z8 阿汤哥家的小苏瑞从小和父母奔波在酒店,手里总离不了安抚兔。 m}7Nu
]iMqIh" 自我安慰的形式很多。
A*g-pJh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4~6个月大时就萌发了自我安慰的能力,有些宝宝在疲劳或焦虑时就会通过各种形式,缓解焦虑和痛苦的情绪,获得快乐和安全感。
pI_dV44W 他们会吃手
Y,Lx6kU
c:[ZknnCe 吐舌头
W{c
Z7$d
&->ngzg 抓耳朵、拍头、扯自己头发、摇头晃脑
m(D+!I9
k{H7+;_ 还有使劲拍巴掌、使劲敲击等等很奇葩的专属方式。
fejC,H4I 我就经常接到妈妈们火急火燎的提问,她们以为宝宝出了什么问题。
1|m%xX,[
~1{ppc+
断奶后,有些宝宝还会迷恋上摸妈妈咪咪。
}3_>
3l"8_zLP 有的孩子有专属玩偶、毯子、安抚巾,
MdN0 Y@Ll 有的孩子不需要借助这些东西也很开心,
_u]%K-_ 都是很正常的,
Y?3f
Fg 因为每个孩子的自我安慰方式和能力都不同。
VeSQq 通常,吃手、啃毯子总被父母觉得有问题,
n(`|:h" 被“育儿专家”当做没有安全感,
a`R_}nus* 缺乏家长的陪伴,是过分依赖型人格。
,q;?zcC7 这种说法只说对了一半,并不完全正确,
.TCDv4? 有许多妈妈全心陪伴的孩子也迷恋安抚物啊。
^GlzKl
当焦虑时,宝宝们不是一味向爸爸妈妈啼哭,
%/ctt_p0x 而是想办法自己安慰自己,这是他们独立性的萌芽。
5M/~|"xk 是好事。
Nz}PcWF/ 怎样判断宝宝是不是在自我安慰呢?
wr5v-_7r, 如果他不哭不闹,但却总是静静的津津有味的吃手。
q[GDK^-g
有时他哭了,给他抱起他的小玩偶就破涕为笑了。
W>5[_d 不肯睡的孩子,给他找到一个有妈妈味道安抚物,就可以睡了。
7]9,J(:Ed 在断奶、需求得不到满足、晚上睡觉、早上妈妈上班、换环境、换阿姨、上幼儿园时,都是焦虑上升期,是他们尤其需要安慰与自我安慰的时期,恋物和吃手等古怪行为也就越发严重。
fm L8n<1 当宝宝完全形成对一种安慰物的依恋,
s94*uZ(C/ 试图终止这种依恋关系是粗暴的也是不公平的,
Gt+rVJ=v 有时反而会负面强化,会适得其反。
eC94rcb}i{ 哪怕他依赖自己的手,是一块你想扔掉的破毯子,
,OERDWW|6 粗暴制止只能换来大哭,
kD0bdE| 或者让孩子将负面情绪憋到内伤。
C57m{RH 当他们觉得从这种安慰方式上获得了足够的满足,
>7PNl\=gG 就会将注意力转向别的地方。
o{hX?,4i 这也是为什么正常孩子在1岁多、2岁时可以告别吃手,
80ox$U 而被父母限制得多的孩子会吃手到四五岁。
Au6Y] 同样的,被父母剥夺了安抚物的孩子,
OJd/#KFm 可能长大后会缺乏安全感,对特殊物品产生畸恋。
H~^)^6)^T 不制止孩子自我安慰的行为是基本,
&B]1 VZUp 可有时孩子古怪方式实在有害怎么办?
[N12X7O3 比如用头撞墙,把手啃破都不肯停,戒不掉奶嘴……
}m'n1tm;
有位妈妈在后台问我,
:yRv:`r3Lt 他儿子一直啃一架金属飞机,
~oJ"si 油漆已经掉了不少,她担心有毒。
oKCv$>Y 过激行为需要看看宝宝的压力来自于哪,
G:3szz 比如头撞墙,是不是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
x[0O*ty-*< 如果是这样,就要对症处理。
skBD2V4 而你觉得他的安抚方式不当时,
Tw7] 最好想办法替换。
|#sOa 比如,断奶以后,Jo喜欢摸我的咪咪。
b;%t*?t 开始还觉得很甜蜜好玩,
xP,b/T#a 我们母子又找到一种情感连结方式了。
I _gE`N 后来就蜜汁尴尬,不分场合不分地点啊。
NWP!V@WG 也就是在那时,我引入了开头说的那张毯子。
T2 S fBs 引导他搂着毯子睡觉,毯子其实也挺软乎的。
Z/dhp0k 后来,他倒是很自然的就把注意力给了毯子,
050,S`%<g8 反倒是我有了种失恋的感觉。
6']HmM 那孩子依赖物品到“病态”的程度怎么办?
2WTOu x* 如果没到危害
健康的程度,
gJCZ9{Nl “病态”只是大人眼中的看法,
Lx tgf2r 对于孩子是不能割舍的依恋。
2v2XU\u{t 通常从6个月~3岁左右,
C}(@cn `L 是恋物的严重时期。
k(M:#oA! 等到3~4岁,孩子也会恋物,
Bhv$
但已经获得了足够安全感,
0)M8Tm0$ 自我人格构建也近乎完成。
$
nHD,h 此时他会表现出不那么需要依恋物,
s<rV1D 可以试试替换新玩具,
v`{N0 R 或者将依恋物收到孩子能找到的地方,
TkJ[N4'0 孩子想起他的安抚物的间隔会变长,直到遗忘。
#wo
*2( 我很喜欢英国推理小说女皇P.D.詹姆士的一句话:
#?V rt,n “孩子小时候缺什么,长大了就不会给予什么。”
J!2j]?D/e 如果小时候没有建立起自我安慰的能力,
N/ f7"~+` 成人以后挫折面前他可能崩溃、自伤,
I~:gi@OVV 也就很难谈得上去关心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