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杭州13岁男孩玩《王者荣耀》被骂后跳楼”的消息在网上疯传,《王者荣耀》这款火爆一时的手游,连日来广受热议。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在一些中小学班级中,过半学生都在玩这款游戏,有学生甚至不惜为之花费2000多元。
对此,有小学教师直呼《王者荣耀》“有毒”、“简直恐怖”,许多家长也感叹“禁不住”。心理专家分析,学生迷恋这款游戏与社交需求有关,学校和家长应与学生充分交流,把问题摆上台面,订立规则、共同解决。
记者体验:鲁班变身机器人,孙膑化作女儿身
为体验《王者荣耀》的“有毒”之处,羊城晚报记者安装并试玩了一把,发现其开启页面的“用户协议”中,有注明其将根据实名信息检测,对未满18岁的玩家账号予以“防沉迷限制”。然而记者查询腾讯浏览指数发现,在过去一年间,18岁以下的用户约占比22%。
在试玩过程中,记者发现其“英雄”角色大多改编自历史人物,但与真实人物形象差距较大。除了网上热议的“李白变刺客”、“荆轲变女人”,其它许多历史人物形象也被设计得面目全非。
例如,鲁班变成一个女童样貌的机器人,墨子变成一个高呼“变身”的“变形金刚”,击筑悲歌的高渐离弹起了吉他,而孙膑、李元芳则被设计成了女性形象。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被热议的变身女性的荆轲,已被改名为“阿轲”。
就在近日,网上传出一篇小学生作文《我眼中的荆轲》,文中称由于《王者荣耀》的人物设定,作者一直以为荆轲是女人。对此,广州市某小学曹老师表示:“这就是篡改历史!对于没有太多历史素养的学生,会误导他们对历史及相关历史人物的准确认知。”
中小学生:段位高有成就感,不惜花费数千元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玩《王者荣耀》是件奢侈的事,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有资深玩家告诉记者,《王者荣耀》一局下来少则十几分钟,多则近一个小时,买装备、买“皮肤”都需耗费大量金钱。但记者采访多名中小学生发现,尽管需费时花钱,仍然有大量学生乐此不疲,有学生甚至为此花费数千元。
江西赣州一名初三学生小翔告诉记者,其班上几乎全部男生都在玩《王者荣耀》,小部分女生也在玩,有几位同学前后投入上千元。小翔还透露,自己一般用父母手机玩《王者荣耀》,经常把父母微信里的零钱用光。
广东河源一名六年级学生小昊表示,其班上至少有15个同学曾与他“组团作战”。小昊透露,有同学曾前后充值至少2000元,将账号升级至“贵族七”。还有初中学生表示,由于学校不允许携带手机,其班上学生一般在放学后到某个有wifi的地方一起玩。
在中小学生看来,《王者荣耀》究竟有何魅力?小翔告诉记者:“因为无聊,而且大家都在玩。”另一名江西赣州的初一学生小斌则表示:“《王者荣耀》是班上同学最喜欢谈论的东西,大家相互比段位,段位越高越有成就感。”
教师:这款游戏“有毒”,禁不住!
《王者荣耀》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如此流行,教师、家长如何看待、如何处理?
广州某国际小学王老师告诉记者,自己曾在班上调查玩《王者荣耀》的人数,“结果一个班上15名学生,全都七嘴八舌地说玩过,真的令我很震惊,简直太恐怖了!”对于这款游戏,王老师直呼其“有毒”,但又无可奈何,“虽然学校不让带手机,可学生都在家里玩。”
一位来自江西的初中生家长同样表示无奈。他表示,其儿子“一有空余时间就玩手机,整个人就像中毒一样,缴了他的手机,他就用其他同学的,还让同学帮他打段位,反正怎么都禁不住。”
对此,广州市某小学曹老师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学校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阻止学生上网或使用智能手机是不可能的,只能加强引导,让学生学会合理支配时间。”
心理专家:社交需求催生共同爱好
中小学生群体为何容易沉迷《王者荣耀》这类手游?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马宁 认为,一方面,城市给中小学生留下的娱乐空间太小,家家都住小区,相互间很少来往,再加上这一代很多是独生子女,孩子从小便缺少玩伴,只能与电子产品为伴。
另一方面,同学间的交往需要共同话题,目前中小学校园里最流行的便是偶像和手游。任何一个有社交需求的学生,都只能随大流关注共同话题,如此才有相互交流、成为朋友的可能性。
马宁建议,任何心理问题经过公开讨论便不再是问题,因此,家长与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沟通,建立一定的规则与信任,促使学生合理地管理时间、分配精力。学校也应针对这一问题,举行公开辩论赛等集体活动,将问题摆上台面,与学生共同解决。
此外,家长也应主动了解孩子的兴趣,适当玩一下这款游戏。有研究表明,孩子往往希望家长关注自己所做的事。因此,家长应与孩子建立双向互动的关系,适当参与孩子爱玩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