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7年6月底,张家港的常住人口 168 万,但其实户籍人口只有96万,外来者占到了54.4%。
(数据来源网络)
不同地区的人,来到张家港,开始全新的生活。
在张家港的山西人表示,我与张家港的距离,是一碗面的距离。
张家港人吃面极其讲究,张家港有句老话:“吃面要吃汤,听戏要听腔。”汤是灵魂,面是肉身,浇头是华衣美服。
山西人大喝一声:我们不拽文,我们就说面。
山西的面,“一面百样吃”,烩面,焖面,刀削面,拉面,剪刀面……山西人几乎都会做面,并且能做出各种形状,只有你想不出来的,没有山西人做不出的。
山西人来到张家港,看到张家港的面除了细面就是细面,实在是没啥吃头。
山西人决定自立门户,开家面馆,却仍然碰到要点细面的张家港人。每天早上,东吴面馆、江南面馆都座无虚席。一晚红汤细面足够张家港人满足。
山西刀削面
山西人来到张家港以后,总是后悔没多带些衣服。在张家港,碰上阴雨天衣服要好几天才能阴干,并且还有一股子难闻的味道。
在山西,洗衣机洗完衣服,随意往哪里一挂,很快就干了,永远不用担心衣服会发潮发霉。
张家港的天气,过了三伏天还有秋老虎,真正开始凉快要到10月份。而在山西,8月中旬就开始转凉了,8月底晚上睡觉已经要盖大棉被,在张家港,感觉夏天的时间热特别长。但是张家港一下子就入了冬,冻起来连东北人都害怕。
张家港的秋天
但山西人还是喜欢张家港的气候,环境绿化设施齐全,张家港远离雾霾和沙尘暴,来到小桥流水的张家港,遇见了久违的蓝天白云。
这里的春天和秋天,天空时常蓝得像一副油画。
山西人喜欢夜生活。十点左右,城中村有大排档、路边摊、各种卖小玩意的摊子,热闹程度和白天的商场一样,很多店铺都是十二点后才关门。
仿佛黑夜开启的是山西另一个热闹的世界,刚到张家港的山西人,总觉得张家港晚上的大街冷冷清清,但这也符合张家港这座城市的气质。张家港人的夜生活也只停留在10点,只有零星几个烧烤摊上有些生意。
若真想体验夜生活,河西路河边、河东路一排、龙潭桥下……酒吧一条街。
抱着美好幻想的东北人来到张家港,从猪肉炖粉条子、小鸡蘑菇炖粉皮一大盆可劲吃的满足里,看见面前口味清淡,精致量小的张家港菜,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饥肠辘辘。要知道,东北人买白菜和萝卜可是论吨买的。
其实,无论是东北人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北方人,最让人无法忍受的,还是张家港的天气。
南方的冷属于魔法伤害,自带破甲属性;北方的冷属于物理攻击,穿点护甲可以抵御。
提起东北三省,最先想到的是冷。东北的冬天动辄就是零下十几度,黑龙江冬天零下三十度也是有的,但他们还是觉得张家港更冷。
原本以为张家港的冬天,是在艳阳高照的太阳下还能露大腿的舒服。可来到张家港以后,发现张家港的冬天是下不完的雨,晾不干的衣裳,还冷到了心里。
东北的冬天,随处可见的暖气,在家里光着膀子使劲欢腾。在张家港,那种冷,又阴又潮湿,连着骨头都疼。在家开了空调,又觉得干得让人不舒服。
在酒缸里泡大的山东人,来到张家港以后,喝酒似乎并不那么酣畅淋漓了。张家港人内敛,在酒场上,山东人知音难觅。
有人说:坐在山东饭局的主宾位上,你能体会到不同的人生。
山东饭局的座次有着严格的次序和规则,大伙一起喝酒,你得学会察言观色。
这在张家港,就没那么讲究。脱去了酒桌上的“束缚”,山东人来到张家港以后,喝酒反而没那么痛快了。
山东人的交情,似乎都融在了酒里。对于张家港人在酒桌上的“使心眼”,山东人默默叹了口气:“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山东人并不是各个酒量都很好,但是他们重情义,酒不过是他们为加强交流的气氛表达自己感情的工具而已。
我们常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或许就是如此吧。
张家港的菜虽丰富,山东人也提不起太大的食欲。连蝗虫都能炒着变成小吃的山东人,张家港的菜对他们来说,无论怎么变着法煮,就是感觉不到很香的味道。
山东人爱吃馒头、大蒜和大葱。大蒜大葱,不需要多加烹饪,就能嚼得有滋有味。再卷个饼,还能变化出各种小吃。但大多数张家港并不能吃,大蒜大葱对于张家港人来说太呛。
山东杂粮煎饼确实在张家港做的风生水起。张家港人的早点,夜宵都离不开这一美味。但也是经过改良,没有大葱,有些地道的山东还吃不惯,直呼他们老家没有这饼啊!
山东人看到张家港的乡村建设,感叹张家港的乡村简直惊为天人,那些建筑美得像书本上的水墨画。
张家港美丽乡村
山东人在张家港的冬天显得很不“舒服”。对山东人来说,澡堂子是一个公共开放的地方,大家“坦诚相见”,互相搓背,不一会便聊熟了。
而在张家港的澡堂子洗澡,有不同的隔间,洗澡还用帘子拉起来。
山东人感叹张家港人的内敛,这样的洗澡方式反而显得不自在起来。
在张家港的安徽人,随处可见。
张家港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安徽人在张家港,能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但是对于很多安徽人来说,张家港的空气质量并不好,安徽工厂少,有山有水的地方,真的可以称得上山清水秀。
初来乍到张家港的安徽人,看到张家港随处可见的工厂,也看到了就业的希望。
张家港的工厂
他们感叹,在张家港,农村的人,不管年龄大小都会外出上班。而在安徽的农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
很多安徽人来到张家港以后,觉得张家港人排外。
张家港人很慢热,与人相处,需要一个很长的适应期,他们不像北方人热情豪爽,他们的交心,需要缓和和试探。
但是,在张家港,安徽人也能很快适应,毕竟张家港的包容,海纳百川。
张家港人说我是南方人,广东人斜睨一眼:你说什么?
广东人来到张家港以后,惊喜万分,他乡遇故知,张家港的蟑螂也会飞。
张家港的梅雨天气对于广东人来说并不算什么,广东一年四季虽不会太冷太热,但雨水充沛,天气说变就变。
张家港人“阳光下慢享早茶”的悠然似乎是属于老张家港人的。张家港的早点有面、有汤包、有馄饨、有煎饼……
但在广东人看来,张家港的早茶还是稍过逊色。
放眼全中国,广东人最会吃,更没有什么异议——如果有异议,广东人可能会把你吃掉,就像吃福建人一样。
广东有句俗话,“辛苦揾嚟自在食”,白话的意思就是,辛辛苦苦赚钱就是为了舒舒服服吃,可见广东人对吃的看重。
广东人,不论男女老少,从饮早茶,打开一天的口腹之欲。围桌坐下后,问位点茶、揭盖续水、行叩茶礼、睇数埋单……随意闲适中带着不成文的规矩。
早茶点心据说变化有几千种,有来自广东各地的民间小吃,也有北方改良的蒸包面点,还有西方传入的烘烤甜食。茶客之意不在茶,一只只点心落胃,也似跟着点心的祖宗四处游历了一番。
因而在张家港的广州人,最为想念的大概就是一顿顿热气腾腾的丰美广式早茶了。
来到张家港的广东人,总是感叹张家港的工资不如广东高,这也是那么多人都要去广东打拼的最重要原因。
来到张家港的广西人,第一反应是安全。
广西雨水泛滥的时候,出门要划船。在张家港,广西人真正感受到了城市建设的力量,治安和环境都让人感受到安稳。
广西人一直以梧州的骑楼城为傲,来到张家港,看到张家港明清特色的江南建筑,小桥楼水的亭台楼阁,觉得十分新奇。
广西的大部分地区说粤语,来到张家港以后,发现最大的障碍是语言的交流,即便是普通话,也总是不能很好地表达。
张家港方言有很多,同一个片区甚至都会有两种方言。但都是容易理解,听起来很顺耳,不会吵吵闹闹。
吃惯了酸口味的广西人,很难接受张家港菜的味道。偏甜。
对于大多数来张家港打拼的湖北人来说,张家港是他们实现理想和抱负的地方。
湖北人做事风风火火,他们似乎跟不上张家港人悠闲舒适的生活节奏。
湖北人在说话、做事方面都很直接,说一不二,而张家港人往往含蓄和婉约,急性子的湖北人在慢性子的张家港人面前,也没了辄。
在张家港,给湖北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交通十分便利,武汉的交通虽说也是四通八达。但武汉堵起来,让人觉得害怕和烦躁。
来到张家港的湖北人,再也不用唱那首《五环之歌》消遣,每天都神清气爽。张家港也偶尔小堵,但小堵怡情。
湖北人说话语速很快,表达起来像吵架,第一次听到张家港人讲话,虽然什么也听不懂,但头一次觉得方言也可以说得这样好听、这样温柔。
说到张家港人生活节奏缓慢,大概是张家港古镇的气质不自觉地会让人贴上慵懒的标签。
然而四川人生活节奏的缓慢感让张家港人也感到吃惊。
四川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心急吃不了热稀饭,好事不在忙上! ”
因此,在张家港的四川人,很享受古城悠闲缓慢的时光,在这里,仿佛遇见自己的第二个故乡。
四川人出了名的嗜辣,吃麻辣,浑身毛孔喷张,汉唰唰地往外冒,舌头都烫直了,这才辣得有滋有味。
四川、重庆的火锅,虽在张家港也随处可见,但他们的辣讲究外刚内柔,辣则刚而不压柔,柔则香而不抑刚,所谓刚柔并重,有刚有柔,既辣且香,香中带辣,辣中有香,这一点,在张家港很难吃到正宗的。
张家港虽说现在也有许多的川菜馆,但毕竟是迎合了当地人的口味改良,四川人始终觉得不过瘾。
四川毛血旺
当四川人准备去张家港的茶馆打打牌放松心情,一进门发现张家港的茶馆就是名副其实的茶馆。
三五好友,唠唠家常、诉诉八卦 。偶尔约着来打场80分。
而在四川,茶馆是麻将馆的代名词,四川人爱打麻将,随处可见各种茶馆茶楼,而在张家港,却不知道去何处玩这种娱乐项目。
来到张家港,四川人的普通话总是被人诟病,四川人明明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张家港人还是觉得四川人N和L不分。
“来瓶liu(牛)nai(奶)。”
从张家港的人口和发展来看,张家港真的是个包容万象的城市。
其实,无论你是什么地方的人,来了张家港,你就是张家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