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03阅读
  • 0回复

[理财规划]买保险,选“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信分享→
离线海豚亲亲
 
发帖
3
港币
12
威望
12
来自
人生阶段
职业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8-04-10

一提到保险,很多人都会想到国寿、太保、平安等保险公司,或者是新华、太平、泰康等公司。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公司呢?为什么会认为这些公司是“大公司”呢?买保险是不是就要买这几家公司的产品呢?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各行各业进行社会化改造,同年成立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由于之后一系列历史原因,保险业务很快就进入停办状态。

1980年,我国才开始恢复保险业务。

1980年-1986年期间,保险市场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垄断。

1986年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位于深圳)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位于上海)相继成立。

1992年,美国友邦作为首家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上海。

1996年,保险业进行产寿分离。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设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和中保再保险公司。(两年后,国务院撤销中保集团,原三家子公司分别更名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

1996年,新华泰康成立。

2001年,太平海外归来。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出现,专业领域更加细分,保险市场更加繁荣,这时候成立了很多公司华夏,弘康,天安,众安,复星,和谐健康等等。

同时,按照入世协议,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更加全面,很多历史悠久的外资公司纷纷与大型中资公司成立合资保险公司,比如中意,中英,工银安盛,中德安联,招商信诺,同方全球等等。由此,保险市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上,目前财险板块第一是人保财,寿险板块第一是国寿。从上述发展看,我们常说的老六家,成立时间相对较早,大家也是最先接触到这几家公司,相对于2000年后成立的保险公司,多少会更有些印象。

没听过的就是“小公司”,广告多就是“大公司”

其实,很多人并不确定什么才算是大公司,没有具体的判断标准。

依据成立时间早晚?

依据保费规模?

依据注册资本?

依据市场占有率?

依据分支机构、网点数量?

依据保险公司代理人数目?

依据亿元保费投诉率?

。。。

上面每一项参数单独拿来比较的话,会出现各种排名。而且很多参数是动态变化的,又要怎么来排?往往很多时候,是由于一个公司的曝光率的高低和周围接触到的庞大的保险代理人团队的宣传,让大众加深了对某个品牌的印象。

要知道,不管在几线城市,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国寿,平安,太平洋等等保险公司的广告。以及谁身边没几个这些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朋友。

几家主体保险公司,每年在广告费上的投入,真要吓尿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啊。具体数目一查互联网便知。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些耳熟能详、深入人心的广告词吧!!!

“要投就投中国人寿!”

“买保险就是买平安。”

事实上保险公司来头都不小

其实,只要是保险公司,哪家都不会是“小角色”,瞧瞧各家保险公司身后的股东背景就知道,哪个不是大象腿级别的啊。

你见过随随便便注册资本几十亿的“小公司”吗?

你见过在保险细分领域如养老板块,市场占有和服务都数一数二的“小公司”吗?

你见过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经历二战理赔、经历坦坦尼克号理赔的外资保险公司和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粮集团等)合资的“小公司”吗?

很多时候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很多大牌公司被误以为是“小公司”。

稍稍举几个栗子:

1华夏人寿

华夏人寿保险,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为153亿元,总资产超过4510亿元,全国人员队伍24万,全国分支机构470余家,背后有“明天系”控股。最近,“中天系”也计划入股华夏。华夏在保险市场上发展迅速,规模日益庞大。2017年第四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28.96%。

2工银安盛

工银安盛,由中国工商银行(控股60%),法国AXA安盛集团(27.5%),和中国五矿集团(12.5%)这三家实力雄厚的中外股东合资强强携手打造。

工商银行——什么地位还用说?银行业扛把子。

法国AXA安盛集团——全球最大保险集团,世界领先的保险及资产管理机构,创立于1816年,业务遍及全球64个国家。

中国五矿集团——中国最大金属矿业企业集团,资产规模约7000亿元,已经成为球金属矿产行业的“航空母舰”。

工银安盛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2016年人寿保费收入位居国内保险市场外资合资寿险公司第一位。

2017年第四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37%。

3中英人寿

中英人寿,成立于2003年,由中国中粮集团和英国英杰华AVIVA集团各出资50%合资组建。

中粮集团,中国第一粮油进出口公司,基本家家都有中粮产品吧,不多谈。

英杰华,英国最大保险集团,世界第六大保险集团。成立于1696年,拥有300多年专业保险经验。

中英的在线问诊,健康咨询,SOS救援,重疾绿通等等细致服务,在保险市场上优势明显。

2017年第四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94.1%。

再说说近两年崛起的互联网保险公司,虽然算不上大牌,可也别小瞧了他们。比如:

4众安保险

众安财险,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全国没有任何一家分支机构,所有业务通过网络在线完成。众安的某款医疗险产品堪称国民医保。其背后股东是谁呢?

蚂蚁金服,腾讯,中国平安等。是不是很震撼!

2017年第四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135.21%,看到这个数据也别激动。由于众安经营范围局限在互联网业务,数据基数与其他保险公司大不同,和其他公司充足率横向比较意义不大。

我们只需知道,各家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数据,每季都在变化。保监会规定是100%即达标。

看到这里,我们知道保险公司都是大佬,身后都是财团。

那么,保险公司会不会出现倒闭的情况呢?或者大佬们收个几十亿保费就分了钱甩手不干的情况呢?要回答这几个问题,咋们先了解一下中国的保险监管制度。中国保险业的严监管,简直“令人发指”

保险公司的申报和成立的困难程度,远远超出你的想象;中国保监会对保险业的严监管程度,远远超出你的想象;保险公司经营过程和董事、监管和高级管理人员工作受到的限制程度,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是国家金融体系的三大支柱。保险行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剂,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影响国计民生。保险为个人和家庭提供风险保障。国家鼓励保险业繁荣发展,鼓励公民投保商业保险。

保险有这么大的经济和社会作用,加上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肯定要好好管控才放心啊。

1

保险公司的设立

设立保险公司需要满足很多条件。

然后向保监会提出申请,提交材料。保监会对申请进行审查,6个月内做出批准或是不批准的决定。申请人一年内完成筹建工作。然后再向保监会申请开业,保监会60日内做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批准即颁发经营保险业务许可证。

由此可见,保监会对保险业牌照的审批非常严格,优中选优,能申请到保险牌照的自然是方面条件都过硬的。

02

保险公司成立后,做啥子事都要向保监会获得批准。

比如:

1.设立和撤销分支机构,要先获得批准;变更名称,变更营业场所,修改公司章程等,要先获得批准;变更持股5%以上的股东,要先获得批准;还有各种其他情形。

2.保险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监会也是各种规定和要求,各种管束。

3.保险公司按照规定,报送有关报告,报表,文件,资料;建立精算和合规报告制度。还有偿付能力报告,财务会计报告,都要定期向保监会报送。什么账簿,原始凭证和有关资料都要妥善保管,随时接受调查。。。

4.聘请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第三方中介结构,先报告保监会。还有其他种种经营活动中的种种约束。

5.各家保险公司只有自己的业务范围进行经营活动,提取注册资本的20%作为保证金,提取各项责任准备金,缴纳保险保障基金。

6.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

7.保险公司按照国务院保监机构的规定,拟定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

8.保险公司按照规定披露公司各大事项。

9.按规定办理再保险业务。

10.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的保险业务活动必须遵循法律法规。

。。。

以及其他等等诸多经营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规范。

03

保监会时刻紧盯,稍有蛛丝马迹就重拳出击。

1

1

    

重点监管

我国保险业目前实行“偿二代”监管制度,对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对其采取各种措施;

2    

限期整改

保险公司未按照规定提取各项责任准备金,未办理再保险,未做到保监会要求的各种事项,那么,保监会责令其限期整改。

3    

进行整顿

对上述2项,保险公司逾期未纠正的,保监会选派专业人员组专门的整顿组,对保险公司进行整顿。整顿期内,监督保险公司日常业务,保监会有权责令停止部分原业务、停止接受新业务,调整资金运用。总之,单独对其加强各方面监管。被整顿的保险公司,只有纠正其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恢复正常经营状况的,才能结束整顿。

4    

实行接管

保险公司出现某些行为,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就对其实行接管。

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你管不好这个公司,相关指标达不到要求,那就不让你来管理了,这家公司就由我保监会接管了。

接管期间届满,保险公司已恢复正常经营能力的,保监会终止接管。

除此之外,《保险法》还有这两条规定。

划重点“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得解散。”所以说,保险公司不是你想开就开,想关就关的。做什么事情都要问过保监会的同意。

从上述保监会的强监管看出,一家保险公司经营稍有问题,保监会就介入了,立即扑灭火星,哪有机会走到倒闭的地步?即使进入托管阶段,保险保障基金也是充裕得很,市场上的大部分险企,保监想买哪家是哪家。

中国的保险公司步步都得按规矩办事,要倒闭还真挺难的,所以说中国的保险几乎是全球最安全的。特别是寿险,更是安全得很。如果哪家保险公司实在倒了,由其他家保险公司接管保单和责任准备金,保单依旧有效。不过,投资性质产品的收益不能保证。

从1980年算起,中国大陆保险业发展近30年,这期间尚未有一家保险公司破产倒闭。到是有老牌“大公司”曾经被保监会托管过,这里就不点名了。当然,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今后难免会有保险公司在市场中被淘汰,这个谁也不能保证。所以,目前也没法判断哪家保险公司在30年后,或者50年后,或者100年后更容易倒闭。保险公司各项指标参数都是动态的,这期间的变数太多了。而且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保险市场还有着巨大的上升空间,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或许今天刚刚成立的一家“小公司”,20年后就摇身一变,成为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大公司”了呢。

总之,中国的强监管,“偿二代”机制,加上保险保障基金,让中国的保险公司想出问题都难。

那么正确购买保险的姿势是什么?

一、大多数情况,先选产品(条款,责任),再选公司。

由于保险产品的销售,最终保险公司和客户是以合同的方式定下来,保险合同实质是射幸合同,双方按照合同条款履行责任义务。消费者买的保险产品,就是买的一份合同,买的条款和保险公司的责任。这跟买包买房买车,性质是完全不同。有些实物商品,大牌确实有它的价值。而保险,牌子吹再大,广告再多,如果产品责任差,也是华而不实。

保险公司只会履行合同条款约定的内容,条款以外的,自然是免责的。所以尽量选择保险责任更全面的产品,获得更多的保障。

纵观保险市场,我们发现“大公司”的产品往往价格较高。那是由于,这些公司的运营成本,人力成本,广告成本都极高,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自然是消费者买单。而且好几家“大公司”在99年出售的几款产品,结算利率超过8%,经过当年股市影响,这几款产品其实属于亏本状态。保险公司是需要盈利的,只能由后面的新产品后面的新顾客,为老产品的亏损买单咯。由于种种复杂因素,这些“大公司”很难随便调低费率。

而2000年后成立的公司,结合市场契机,轻松上阵,在条款和费率的制定上更能迎合市场需要,价格更加合理。举两个栗子:

某“大公司”有一款重疾险产品,重疾理赔1次。某“小公司”有一款产品重疾理赔3次,而且价格比前面“大公司”产品的价格低30%。你选哪个?发生二次理赔情况,“大公司”会赔吗?显然不会。

再比如,某“大公司”重疾险产品,轻症责任里不含高发轻症:冠状动脉介入术和慢性肾功能障碍。某“小公司”的重疾险产品包含所有6种高发轻症,价格还低30%。你选哪个?被保险人如果发生冠状动脉介入术或慢性肾功能障碍的情况,“大公司”会赔付吗?显然不会。

二、个别险种,公司服务也要着重考虑。

那是不是只要看产品条款,公司和服务就完全不用考虑呢。当然不是。

对于重疾险,寿险这种责任相对明确,条款相对简单明了的,首先看产品,再考虑公司。

对于医疗险,意外险这种条款责任相对复杂,出险频率相对较高的险种,公司和服务就要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可以考虑专门在这些领域的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商。高端医疗的大品牌比如:MSH,BUPA等。意外险品牌如苏黎世,美亚等等。这些公司在服务上更胜一筹,口碑很好。

市场上各家保险公司以及他们的产品,各有特色和侧重点。其中当然有不错的产品,也有不太厚道的产品。但是没有哪家保险公司能独霸市场,因为往往某一款产品并不适合所有人。

最好的产品就是,责任全面,服务好,费率低。这三点同时满足,保险公司基本就亏本。能满足两点就算不错了,然而很多产品只满足其中一点。所以一定要擦亮眼睛选产品。

我们希望保险市场良性竞争,繁荣发展,保险公司能设计出更加优质的产品服务社会和大众。

你在选保险公司,往往保险公司也在选你。

年轻的时候,身体素质好,符合各家保险公司核保要求,是我们选产品选公司的黄金时期。

身体素质下降,或者年纪上升了,很多时候不完全符合保险公司的核保要求,可能面临部分免责、加费,甚至拒保。这时候就是保险公司选我们了。有些公司就投不了,需要找核保相对宽松的公司投保。

而一般消费者理解的健康,和核保上的健康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以为的小问题,在核保医学上就是今后的潜在风险,可能就会除外或加费或拒保。核保上的健康体,在保险实务中遇到的并不多。

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行各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都不小。年轻人熬夜,生活饮食不规律,缺少运动。很多人都是处于亚健康状态。多少都有些健康小问题。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三高,脂肪肝,胆囊炎,肝炎等等,这些在各家公司的核保上都是严谨对待的。

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核保都不会宽松,只有相对宽松,这个相对就是各家保险公司的核保部门决定的事,跟“大”和“小”也毫无关系。如果投保时已经有一些健康小问题,为了顺利承保,没有如实告知。就是给今后可能发生的理赔埋雷。万万使不得!

在保险市场上,消费者了解的保险知识和产品都太少。往往接触到的都是,价格高、责任窄的产品。

如果一家公司的产品责任优,服务好,再加上品牌效应,费率高于市场10%,那是合理的。

而如果一款产品责任漏洞很多,仅仅因为是“大公司”的产品,就要高出市场费率30%以上,就是欺负消费者不懂了。

总之,保险是跟随一辈子的保障。保险产品的选择,决不是一件简简单单拍脑袋决定的事。应该是在细致的,多方面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和家庭的实际需求,谨慎挑选的过程。

当然也可以找个靠谱的保险经纪人,帮助分析和挑选产品。

希望看完这篇文章,你对买保险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

更多保险知识,尽在风息保。

本文系公众号「风息保」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者必究。

风息保〡Storm’s End

 
回复标题限100 字节 提到某人:
选择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