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市民王忠华收到了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由他首创并申请的“一种大棚内的黄鳝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在这张发明专利证书的背后,
有一段令人惊叹的创业经历。
让我们一起来听王忠华的故事
↓ ↓ ↓
王忠华,55岁,大新镇朝东圩港村人,现为张家港市华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年轻时,王忠华的工作不是很忙,他不甘于这样整天消磨时间,便产生了创业的想法。
1995年,王忠华在自家房前屋后挖了几个水泥池,试着进行黄鳝养殖,但并未成功。2008年9月,他辞去国企的工作,瞒着妻子卖了家里唯一的房子,还拿出全部积蓄,一共凑了30多万元,全部投进了黄鳝养殖行业。
当时,黄鳝养殖技术在张家港实属空白,全村人都认为王忠华疯了。但王忠华觉得,压力就是动力,要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了解最新技术,王忠华一次次奔赴南京、四川拜师学艺。为了进行试验,他斥资近60万元,仅用来进行试验的黄鳝苗就用了5000多公斤。王忠华说:“肯定心疼,但为了掌握这个技术,就当是交学费。”
王忠华在不断摸索中发现,要想提高黄鳝的存活率,既要给黄鳝遮阴,又不能破坏水质。2009年夏天,王忠华到一户种葡萄的村民家串门时,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葡萄跟黄鳝立体种养!
2009年7月,王忠华花10万元买下8亩葡萄树,让黄鳝的亩产量从几百斤一下子提高到2000多斤。同年,央视七套《科技苑》栏目组的记者慕名而来,拍摄了题为“葡萄架下养黄鳝”的专题片。2010年,CCTV-7农业频道《每日农经》和《农广天地》栏目也来到王忠华的黄鳝养殖基地进行拍摄。
然而好景不长,2010年7月的一场特大台风吹垮了葡萄架,把即将上市的8000多斤黄鳝全部压死。近乎绝望的王忠华便用酒精来麻醉自己,140斤的人一下子瘦到100斤。
屋漏偏逢连阴雨,王忠华的母亲在台风之后突然中风。王忠华把母亲送到医院,却发现身上连2块钱的挂号费都拿不出,这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天灾与人祸同时来袭,是放弃,还是坚持?在这艰难的十字路口,心有不甘的王忠华还是选择要把这条路走下去。
一场台风让王忠华认识到了露天养殖的局限,2011年8月,他借来64万元建起了50亩大棚,开始在大棚里养殖黄鳝。这也再一次成为村里人的笑话。
然而,王忠华成功了,他养殖的黄鳝成活率达到了95%,亩产量由2000多斤提高到了5000斤。同时,王忠华还研究出了独有的养殖妙招——鳝巢养殖,这一妙招使得黄鳝的亩产量由5000多斤提升到上万斤,养殖出的黄鳝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历经艰难后,王忠华终于成为了张家港黄鳝养殖成功第一人。
面对自己千辛万苦独创的养殖技术,王忠华丝毫不吝啬。2015年,他牵头成立了黄鳝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30多户村民养黄鳝共同致富,并接收全国各地甚至从非洲来学习的朋友,让自己的致富经走上了“国际化”道路。
2016年,合作社养殖的黄鳝年产量达到40万斤,年销售额超过1200万元。2016年5月23日,王忠华的励志故事再次在中央电视台七套《科技苑》节目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