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最热的7~8月和最冷的11~1月,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高峰期。
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卢新政提醒,夏季是心脑血管高发的季节,尤其是35℃以上的高温天儿,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会明显上升①。
受夏季出汗多、血液黏稠度增高以及高温心烦等影响,夏季心脑血管病一旦发作,就多是心梗、脑卒中等急症,更需警惕。
心脑血管医生提出6条建议,一定要收好!
1、空调,尽量别低于25度
空调房温度过低,造成室内外温差太大,人频繁进出其中,血管难以适应,容易出现问题。
“空调,最好别用”,这是对老年人的建议。人体的血管拥有自我调节能力,是能够适应环境温度变化的。
实在不耐热,空调也尽量别低于25度,房间要经常通风,当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起来走动走动,加速血液循环。从室外回到空调房时,建议先在门外或走廊处待一会儿再进去,给身体一定的适应期。
2、吃盐,每天5克以内
饮食清淡很重要,在家吃饭就能主动地控制好盐勺。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尤其是高血压者应注意每日盐的摄入量,需控制在5克以下,同时还要多吃些新鲜蔬菜、瓜果及豆类制品,摄入更多的钾,以防血压升高。
3、喝水,不渴也要喝,别猛灌
既然血液黏稠度增高主要是缺水引起,补水十分重要。
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夏天一定要多喝水,不渴也要喝,要刻意多喝,尤其是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的可能。但不能猛灌冰水,否则容易刺激血管收缩而发生危险。
吃饭时,也要多吃点汤汤水水的东西,味道尽量清淡些。
4、锻练,早缓动、午别动
夏季心脑血管清晨犯病的比例和几率较高。据调查,70%-80%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于早晨6~10时。
因为从睡眠中醒来的身体,此时正处于交感神经兴奋状态,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血液黏稠度上升,从而增加了发病的可能。建议在清晨这段时间,别有大运动量的活动。有晨练习惯,也应适当在早上多休息一会,推迟晨练时间。
正午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人体出汗最多、心情最易烦躁,这些都是心脑血管发病的高危因素,尤其是老年人,尽量就别出门了。
5、外出,32℃ 就别出门了
天气闷热、人多嘈杂,使人容易烦躁,而情绪激动失控、紧张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应注意保持愉悦健康的心态,其实这就相当于给血管放假。
当环境气温达到32℃ 时,老年人要减少体力活动,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尤其要避免去温度高、湿度大、人口稠密的地方。
6、用药,长期药物不能停
夏天,人体血压、血糖相对要低一些,一些人便擅自停药或减药。注意,对于长期使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有证据显示,一旦停用,心脑血管疾病危险会迅速恢复到原有高水平。
女性年龄在55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并存在任意两个危险因素(即吸烟、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超重和有冠心病家族史),就该被划归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应咨询医生后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在无医嘱的情况下,不能擅自停药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