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老年人婚恋诈骗”案件通过微信的传播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影响。
同步关注:
我们在痛斥犯罪分子的行径、同情感叹被害人的遭遇,感叹互联网传播效率的同时,更应该进一步思考案件背后的原因。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规模不断扩大,一些不法分子专门针对老年人作案,老年人养老钱被骗的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2017年以来,我院共办理专门针对老年人财产犯罪的案件8起,罪名涉及诈骗、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罪名,2749名被害人多为老年人,涉案金额1.8亿元。
这些案件暴露出一些特点:
一、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的特点,设局挖坑
针对老年人知识更新慢、鉴别力较差的特点,不法分子往往成立一些空壳公司,并冠以“中国”“中华”“国际”等字眼,营造出具有政府背景、营收巨大的假象,甚至不惜成本进行舆论造势、层层设局,然后以投资项目为名,骗取老年人钱财。如犯罪嫌疑人周某、陈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成立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做辣木籽保健品贸易、投资资金盘、投资靶向医院等项目为名,吸引老年人投资。
二、利用老年人心地善良的特点,博得同情
一些诈骗经验“丰富”的犯罪分子,擅长编造各种花言巧语,拉近与老年人的距离,再以其他理由博得同情,轻易实施诈骗。如犯罪嫌疑人朱某曾因诈骗、招摇撞骗、骗取公私财物受过处理10余次,为了增加得手几率,犯罪嫌疑人朱某不断与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接近,消除对方戒备心理,最后再编造借钱的理由实施诈骗。
三、利用老年人缺少关怀的特点,骗取信任
老年人多数不掌握智能手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外部信息主要从子女处了解,那些缺乏子女、社会或集体关爱关注的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对医保、社保等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国家政策了解往往不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可乘之机,采取热心关爱、代办业务等手法骗取信任,进而攫取老年人钱财。如犯罪嫌疑人陆某专门挑选独居的老年人,冒充乡镇、村委工作人员,以代为办理社保、办理特殊补助等需要交费为由实施诈骗,骗取老年人最大年龄85岁,有的老年人还是残疾人,社会影响非常恶劣。
四、利用老年人轻信高收益的特点,套路利诱
随着理财形式的多元化,很多老年人选择银行之外的理财方式,以求赚取高额回报。有的违法犯罪分子投其所好,公然在街头设立店面,甚至到菜场、小区门口发放传单,抛出高额投资回报的诱饵,套路老人不断向里投钱。有的采用介绍他人返利的形式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投资的老人对此深信不疑,直到最后人去楼空才意识到上当受骗。
总结
针对老年人财产实施违法犯罪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一方面掏空了老年人的养老钱,造成生活困难,另一方面老年人被骗后,影响其身心健康,
这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除了司法机关及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形成强大威慑,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拉网式排查,彻底铲除生存土壤。
更重要的还是发挥家庭成员的作用以及加强老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
通过你我共同努力,防止悲剧发生,保住“养老钱”,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环境。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
赶紧转发给家人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