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36阅读
  • 2回复

斜桥港有鱼市,如今她已是这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信分享→
离线好吃凉面
 

发帖
1175
港币
1001
威望
3755
来自
人生阶段
单身
职业
企业员工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9-04-06
— 本帖被 大港城·小辣椒 从 港城茶座 复制到本区(2019-04-06) —
斜桥集镇位于张家港市杨舍镇斜桥村境内,南距杨舍中心城区约2公里,地跨南北流向的谷渎港两侧。现为斜桥村委会驻地。

明代,斜桥是抗倭桥头堡,曾以斜桥许氏始迁祖许政德第十四世孙许蓉率众抗倭和筑造杨舍堡城闻名。
历史上,斜桥地处江(长江。下同)尾海(东海。下同)头,通江河道谷渎港与长江交汇处南侧。它既是一个古集镇,也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古港口。直至现在,斜桥人仍称斜桥为“斜桥港”。


斜桥诞生于宋代。据史料记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河南陕州灵宝县斜草桥人、崇德殿讲书(史称“殿讲公”)许政德扈驾随康王赵构(宋高宗)至浙江临安后,辗转到今斜桥谷渎港西岸定居。当时,许政德卜居之东侧谷渎港上没有桥梁。为方便港东西百姓往来,许政德独自出资在谷渎港上建桥,取名斜桥,并同时将自己居住地及桥东堍村落统称斜桥。当时,许政德取“斜草桥”之“斜”“草”之义,故斜桥的“斜”字上加有“艹”字头,以志不忘故乡斜草桥。带“艹”字头的“斜”字一直沿用了800余年,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书写的时候才去掉“斜”字上的“艹”字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许氏后裔又在该桥北半里许再建一桥,亦名斜桥。为区别两座斜桥,遂将位于南者称南斜桥,北者称北斜桥。另因北斜桥紧靠江阴通往常熟并直达临安的古皇岸驿道(古代用于传递政府文书的道路。也称马路),故又名马桥。
张家港地区素有“东钱”“西赵”“南徐”“北许”之说,其义是钱氏、赵氏、徐氏、许氏四个姓氏是张家港地区诸多姓氏中较为知名的姓氏。其中“北许”即斜桥许氏,许政德即斜桥许氏始迁祖。斜桥因许氏南迁而诞生,无怪乎斜桥人有“没有许氏就没有斜桥”的说法。




斜桥自南宋初年诞生至今的800余年中,由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主客观因素,经历了数度兴衰更迭的演变。


鱼市借南北斜桥而兴旺  
南北斜桥距“江尾海头”不足一里,是一个天然渔港。附近渔民众多,他们每天驾渔船到江海捕鱼以维持生机。自从许政德及其后裔先后出资在谷渎港上建造南北两座斜桥后,两岸渔民和远近百姓往来十分方便,再加上北斜桥紧靠皇岸驿道的因素,过往行人络绎不绝。渔民们便将捕获的鱼在此设摊销售,吸引了更多的行人和远近客商,南北斜桥两侧便自然而然地形成热闹非凡的鱼市。据叶长龄等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编纂而成的《杨舍堡城志稿》卷二“市集”记载:“南北斜桥,则鱼市为最,当春夏及冬时,海舶载鱼,连樯入港,远近之挑鲜贩薧(kǎo​,干鱼的意思。笔者注)者蚁屯麇(qún,成群的意思。笔者注)集,虚往实归,亦称繁盛。”当年斜桥港渔船之多,渔港之大,鱼贩之众,鱼源之丰,鱼市之盛,跃然纸上。此皆因南北两座斜桥而兴。


市集凭鱼市繁荣而崛起  
斜桥鱼市日益繁盛,远近“挑鲜贩薧”的鱼贩及购鱼自己食用的人们纷纷汇集到斜桥鱼市,或早或迟。而满载收获的入港渔船同样或先或后。买主为购得价廉物美的品种规格,渔民为卖得满意的价钱,鱼市上除挑肥拣瘦和讨价还价者外,也有不少为寻求最大利益而不慌不忙等待机会的顾客,更有除了买鱼之外企求顺便捎带些其他生活用品的人们。为了给逗留顾客和闲逛者提供歇息落脚、休闲消遣的场所,方便人们除购鱼以外的其他消费、休闲,茶馆、书场、酒肆、小吃、南北货、小百货、日杂、理发等店铺应运而生,逐渐形成除鱼市以外的斜桥街道和市集。此后,许多颇具经营头脑的有识之士争相到此开店设铺,商贸业日益兴旺,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斜桥集镇。此皆得益于斜桥鱼市。


鱼市缘港口北移而衰落
自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至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斜桥鱼市足足兴盛了七百年。期间,斜桥于明代曾遭到倭寇多次骚扰和劫掠,鱼市在一定程度上也曾受到影响,但未伤大局,兴盛依旧。
自宋代起,长江江阴以东主泓道开始北移,微现南涨北坍迹象。至明末清初,南涨北坍之势加剧,北斜桥以北的长江南岸下水域逐步积涨成江边沙滩,并日渐与同时形成且不断扩张的江中沙洲并联成陆。至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原来的斜桥港口离长江已有十数里之遥,换言之,即港口已北移十数里。原直通长江的谷渎港也在北斜桥北侧不远处断流(后接通同治年间开凿的南横套),不再通江达海,斜桥渔港名存实亡,鱼市从此衰落。


工商由棉源易位而起伏
至清代中叶,长江以南、北斜桥以北区域已由江中沙洲基本上并联成南沙、中沙和北沙三块陆地(至民国19年前后,三沙联成一片,称为老沙)。
斜桥以北区域成陆后,各地垦殖公司、公益单位及地方豪绅纷纷争抢这方热土进行开发,围垦造田,将发财的希望寄托在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上。
清末民国初年成立的福江垦殖公司,民国8年(1919年)成立的鼎丰垦殖公司,民国11年赵陶怀、冯逸云、吴汀鹭等3人集资成立的福利垦殖公司,以及广业垦殖公司、民浮公司(又名民丰公司)、建成垦殖公司(又名集成公司)、厚德垦殖公司、大丰垦殖公司等先后在“三沙”地区围田数十万亩。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常州知府林达泉等3人在此围购沙田上千亩作为学田。另有一批豪绅也纷纷在此围田。
斜桥以北地区沙田围成后,吸引了大批外地贫困农民背井离乡,移居此地安家落户,耕种沙田。由于当时科技落后,无法解决沙田不能保水的问题,只能夏熟种麦子,秋熟种棉花。麦子固然可以作为食粮,但棉花除少量由农民纺纱织布自用外,大量多余棉花只能出售。而斜桥集镇离产棉区最近,且又有南通东横河、盐铁塘,北接南横套的谷渎港,水上交通运输十分便利。附近充足的棉源和斜桥优越的地理条件,吸引了大批纱、布生产厂商入驻斜桥,为斜桥集镇带来了新的商机。
民国12年至23年(1923~1934年),江阴“利用纱厂”等6家纱布厂先后在斜桥集镇上开设花衣行,收购棉花。每年棉花收获季节,通往斜桥的道路上,络绎不绝的“棉农”(当地称斜桥以北地区种植棉花的农民)们肩挑、车(木制独轮车)载,前往斜桥花衣行出售收获的棉花,纱布厂装运棉花的船只挤满了谷渎港斜桥段。每天棉农、客商云集,斜桥镇上30余家店铺里顾客盈门,应接不暇,商市火爆,尤以夜市为甚。
民国24年开始,位于斜桥东北方向的今东莱、乐余等地区沙田棉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激增,远远超越斜桥以北地区,成为新兴的棉源中心,而且同样拥有水上交通运输十分便利的二干河、三干河等优越的地理条件。因此,原设于斜桥集镇的花衣行逐步向东莱、乐余等地迁移,斜桥商贸市面日趋冷清。


市集赖油厂发展而复苏
民国35年开始,位于南斜桥西堍南侧、始创于民国8年的“许仁兴”油厂(当地人称其“许家油车”。民国8年,由许姓、范姓各1人和钱姓兄弟两人合资开办。民国18年毁于火灾后许氏独资重办,并定名为“许仁兴油厂”)发展。有厂房60余间,50匹柴油机2台,石磨、滚筒各2台,米车5台,榨油夹18床,橡皮龙1台,抽水机船1条。职工30余人。主营榨油和粮饲加工。每天榨油130车左右。“车”为当时木制榨油工具,主要以大豆和油菜籽(也用棉花籽)为原料。每车装大豆或油菜籽110公斤,榨大豆油11公斤至12公斤或菜籽油38公斤至39公斤。粮饲加工主要包括碾米、磨面(粉)、加工水面、轧麦片等,月加工粮食5万余公斤。抽水机船则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民国37年,位于斜桥周围的福前镇丁氏油厂、张家圩吴氏油厂和北汤家桥缪氏油厂相继并入许仁兴油厂。由于许仁兴油厂发展壮大,前往加工、兑换食油和粮饲的客户纷至沓来,带动斜桥市面回升复苏。
斜桥老街历来是南北水陆交通要冲,南来北往的商贩和行人必经斜桥老街,无锡、苏州等地与苏北地区互通的水运物资大多从南北斜桥下谷渎港通过。
新中国成立初,斜桥街市虽较昔日有所逊色,但因许仁兴油厂的兴旺和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优势而依然繁荣,在周边小镇中著称,特别是“晚市”(中午以后的集市)是周边小镇中绝无仅有的。
斜桥老街全长约400米,呈“S”形,分河东、河西两块,由北斜桥连通。老街上分布着各类商铺30余家,其中,茶馆6家(其中2家设书场),酒店4家,百货店1家,日用杂货店4家,药房、铁匠铺、皮匠店各1家,铁制机轧棉花及洋钟、木弓弹棉花店铺5家,另有酒坊、磨坊、水面加工坊、茶食糕点坊、豆腐坊、粉坊、水箬帽加工场、制香工场、木作工场各1家等。最热闹的地段是北斜桥西堍至河东许祖同开设的百货店一段。短短的约50米长对面街之间,有3家茶馆、1家书场、2家酒店、3家日用杂货店和1个鱼摊。午后“晚市”时,这里客流密集,行人摩肩接踵。分设在北斜桥东西两侧的陈招宝酒店和蔡如松酒店天天客满。
当时,斜桥6家茶馆中以张厚良和谭维湘两家较有规模。其中,张厚良茶馆兼设的“民乐书场”紧靠谷渎港,有平房5间,茶桌20余张,配套设施齐全,能容纳400余名听客。斜桥书场方圆十几里内有名,每当有名家名书,新老听客慕名而往。苏州评话名家范玉山曾到民乐书场说过6场书,轰动一方。不仅书场内挤满听客,连门外、窗外也都站满听众。斜桥老街的繁华可见一斑。



集镇因浚港移路而湮没  
1954年春,杨舍区委组织境内一镇四乡(杨舍镇、斜桥乡、北城乡、城西乡、三余乡)民工3000余人,对谷渎港进行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大规模拓浚,南北两座斜桥均被拆除。同时,在原南斜桥旧址新建单栏杆木桥(仅桥面北侧安装栏杆),仍称斜桥,而北斜桥则从此消失,斜桥集市日趋冷落。1956年,许仁兴油厂全部资产折价入股,实行公私合营,并于不久并入国营后塍米厂后,斜桥街市从此一蹶不振。
1959年,筑通由杨舍滋生桥向北,沿谷渎港西岸经斜桥老街西侧、福前镇西首福前桥,折西接通澄巫公路的杨张澄公路(1992年新张杨公路建成并命名后称其为老张杨公路)后,位于谷渎港东西两岸分属杨舍人民公社十一大队(1983年更名为戴巷村,2003年4月并入斜桥村)和十五大队(1983年更名为斜桥村)的斜桥老街不再是南北交通要道,集市衰败。不久,所有店铺全部歇业,街道逐步被拆迁,集镇因此而湮没。


斜桥仰改革开放而振兴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地处谷渎港斜桥段东西两侧的戴巷村和斜桥村借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东风,利用斜桥优越的历史和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村组办工业。戴巷村在东岸先后建办了塑料厂、毛纺厂、毛巾厂、无纺布厂等企业;斜桥村则在西岸先后建办了粮饲加工厂、小煤球厂、缝纫厂、棉胎厂和钣金厂等企业。大量的企业职工,使斜桥热闹起来。于是,斜桥东西两岸饭店、小吃、超市、书场茶馆等复又兴起。80年代中期,戴巷村在南斜桥东堍、斜桥小学南侧建造了可容纳300余听客的“斜桥书场”。1994年3月,投资10万余元,在井家坝(即原井家闸。下同)西侧建办了一个小型菜场。2001年,出资在老斜桥南七八十米处新建一座混凝土平板桥,亦称斜桥。至此,谷渎港上又重现南北两座斜桥,东西交通更加便捷。
2003年4月,戴巷村并入斜桥村,从此,长期分治的斜桥谷渎港东西两岸由斜桥村统一管辖。是年,斜桥村委投资40万元,在谷渎港东岸建造了当时堪称设施一流、苏南地区最大的斜桥书场。并在谷渎港西岸相继建办了高标准的社区中心卫生室和大型水冲式共公厕所。下半年,斜桥村委投资100万元,拆除位于井家坝西侧的小型菜场,移址中心河南岸、斜桥小学东侧新建“斜桥菜场”。并于2005年10月再投入100万元,对菜场进行改造和扩大。改造和扩大后的菜场占地0.4公顷,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室内设有108个摊位,另有60个室外固定摊位,临时摊位更是不知其数。由于斜桥村党委(总支)、村委坚持利民、惠民,对各类摊贩、菜农收费优惠,斜桥菜场的各类菜品价格均远远低于杨舍及周边地区菜场价格。因此,方圆十几里的居民都争相到斜桥菜场买菜。菜场内外,店铺云集,每天早上和下午两个市集,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其热闹场面丝毫不逊于杨舍第一集贸市场早市。为了继续发展,2012年6月,斜桥村委再投入2500万元,于城北小学分校(原斜桥小学)南侧再度新建菜场,2014年国庆节投入使用。新菜场占地0.8公顷,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内设超大摊位61个,室外摊位50个。
随着杨舍城北科技新城和沙洲湖建设工程的规划和启动,规划区内斜桥村东区(原戴巷村)及相邻的仓基、范庄、城北3个村2500余户村民整体拆迁,其中,除部分村民被安置到位于农联村的江帆花苑外,其余大部分村民分别被规划安置于位于斜桥集镇南首、沙洲湖西侧、谷渎港东岸村域内的锦绣花苑二期、三期、四期工程内。其中,二期工程多层与小高层共1568套,于2012年10月竣工分房;三期工程1600套,清一色小高层,2013年10月竣工分房;四期工程为20余层的高层,共340套,2015年8月竣工分房。
2015年,斜桥集镇设有4对公交车停靠站,1家银行机构,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家书场。街市上共有各类店铺172家(不含菜场内)。其中,规模较大的超市3家、饭店3家。有小吃点28家、小百货日杂店35家、南北货干果店8家、鲜肉铺12家、茶馆6家、浴室2家、理发店5家、五金电器店8家、水面店5家、小旅馆3家、药店1家、移动通讯服务门店6家、文化娱乐活动室8家、各类维修店7家,另有经营其他项目的店铺32家。至于流动摊点,则遍及整个街区。每天从早到晚,车来人往,客流如潮,日客流量超过一万人次,一片繁盛景象。



斜桥已成为刷新历史的庞大的居民集聚区,
不久,
她必将在现已复兴的基础上再度振兴,
成为沙洲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来源:幸福杨舍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离线哈哈

发帖
4933
港币
2934
威望
11513
来自
人生阶段
单身
职业
企业员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04-06
每个地方都在发展,希望越来越好
攒钱买车车
离线bufanshen

发帖
12015
港币
10999
威望
15634
来自
阳光水岸
人生阶段
孩爸孩妈
职业
企业员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9-04-06
南北斜桥,则鱼市为最,当春夏及冬时,海舶载鱼,连樯入港,远近之挑鲜贩薧者蚁屯麇集,虚往实归,亦称繁盛。
妙笔生花!
《桃花源记》也不过如此。
 
回复标题限100 字节 提到某人:
选择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