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马上就要来了,这个传统的“光棍节”已经在电商浪潮中成为了一种疯狂购物的剁手文化。我也趁着这个机会,谈一谈对网购的看法吧。
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再下楼取个快递,一件心仪的衣服就到手了。然而,这样方便快捷的购物方式并没有掩盖它所带来的不便。
比如,在对商品的选择上,以前上街购物时,可供选择的范围集中在我当天去到的或是即将去的几个商场,以及途中经过的各式小店,路边的小摊,等等。因此,在决定是否购买以及购买哪个时,我只需考虑就近范围内的商品就行了。而现在,在淘宝上随便输入一个关键词,几千几万的搜索结果就会跳出来。更多的是低价商品,低到超乎你的预期,这让对品质有一定要求的人不敢下单。而且,由于产品数量的无限性(我们暂且这样认为吧),让我这个选择困难症患者不断地比较,总想着应该有更物美价廉的商品,只是我还没有搜到而已。事实可能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选购,最后商品也是差强人意罢了。
久而久之,我竟然觉得太累了,给我带来了不愉快的体验,而这,正是产品的过度多样性和品质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检索工作的巨大时间和精力投入让我觉得很累。
另外,种种诸如聚划算等促销手段也让我觉得很累,给我带来了紧迫感,因为需要时时关注这个商品有没有打折?万一购买完了再打折岂不是很亏?如果我刚好现在想买这个商品,但我看到它后天就聚划算了,那么如果我不选择等到后天购买就觉得损失了什么似的。这也正常,人们内心自认为应该得到但没有得到的优惠,会把它看成一种损失。这样,我需后天再次登录淘宝购买,它操控了我购买的时间,也浪费了我的时间,损失了效率。这种促销手段让我觉得很累,双十一更是如此。大幅度的减价(或许压根没有,只是先抬价再减价)让购物变成了一种紧张的体验,我需要熬夜到十二点去“抢”,才能保证低价的商品。如果没有在这一天“抢”到最近我可能需要的商品,内心就有一种非常大的吃亏感。
还有一点补充的是,网购以其侵略扩张的属性还影响了线下购物。天猫上有许多品牌的官方旗舰店,可是我有好几次购买经历并不那么令人满意。不难发现,许多旗舰店的产品分类中都有“商场同款”这一栏目,这说明一个品牌的官方旗舰店与线下专柜售卖的产品存在着不同(当然有很大部分是重叠的)。我个人的直观体验是,线上卖的多是较低价位的。除了这点不同,线上线下的质量也可能存在着差别。有一次在ONLY旗舰店购买的毛衣,和线下一样价钱,质量竟然千差万别。更不用说诸如百丽等品牌线上线下同款式竟然出现了相差将近三百元的差价,那质量可能一样吗?不同的公司有着不同的营销和定价策略,我也搞不清楚。但它带给我的影响是我在商场选购时,会想到和网上旗舰店的价格进行比较,这也让我很累。更不用说一些奢侈品牌在选购时,还想着要去和美国官网上的价钱进行比较,和各种个人海外代购的价格进行比较,和各种海外购网站上进行比较等等。然后,再把中国专柜高出的价格与我等待海外购的时间成本、代购买到假货的概率等等都进行一番算计,才能做出决定。心累。
那时的购物,还是一种轻松的体验,也是一种令人愉快的体验。有人会问,我花较高的价钱在中高档柜台购来的衣服、饰品难道就真的比低档品牌的款式、质量要差吗?不然。先说质量上,中高档品牌在设计以及制作上所花费的人工成本一定大于低档品牌,所以它的质量有一定的保证。但是一些商品,比如衣服,早已不存在衣服穿破了缝缝补补再穿,直到无法缝补或是太小了才会扔掉或是送人。在现在的时代,按照我们年轻一代的消费观,我不穿这个衣服的理由有很多,款式过时、穿的厌烦了等等都可以成为将这个衣服闲置的理由。对我而言,可能一件衣服只穿过几天,但在那几天穿上这衣服给我带来的满足程度足够弥补这衣服的价格就够了。所以,从质量上来看,二者的差距也许并没有那么大。再论款式上,潮流不正是这些高档品牌引领的吗?低档品牌想要崛起,就需要靠模仿高档品牌来进行。至于模仿的怎样,各凭本事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很多平价柜台中看到一些奢侈品元素的原因(比如古驰的蜜蜂就曾在TATA2017年冬款新靴的一个系列中频繁出现,最可气的是,我在TATA品牌试穿的时候,售货员竟根本不知道这是模仿古驰,竟把蜜蜂说成了蜘蛛,emmmmmmm)。
也许有人会说了,审美是主观的,我就是觉得低档品牌的一些产品看起来还不错。那么购物体验上呢?从某种程度上说,我花在奢侈品上的费用并不仅仅包含这个产品本身的价值,还有购物环境,售货员素质,以及被划归为该品牌目标人群的良好体验(就像是被贴上了某类人群的标签一样)。这标签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虚荣心上的满足,更是影响了别人对你的评价。这评价并不仅仅是第一眼印象这样的评价,还会影响人们对你的长久评价。如果你是一个事事讲究、处处精致的人,或是一个全身淘宝和路边摊的人,我相信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一种以一种隐蔽方式出现的影响。
终于要谈到我原来想用的标题了,网购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还好改了标题,不然这个问题能谈的太少了。以前的信息不对称,更多体现在时间上。我可以去看这件商品,可以去试穿,可以去触摸,但我不知道它被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是什么样子,由此对我做出是否购买的决定产生影响。当然,也有一些商品例外,存在着较大的信息不对称,书本就是一个。一些书店的书本不拆封,我只能通过书名、作者以及背面的评论来判断。而网购的信息不对称则更大,商家向我展示的只有图片,现在可能还有一些视频以及在线试穿等等方式,但效果不是甚好。有一句名言“淘宝买的不是产品,是照片”就很好地体现了我想表达的这一点。再有,我获取信息的途径还有一个,看买家评论。然而,铺天盖地的长评论,没有一个字说这个产品的缺点的套话大量的出现在评论上,让我更加看不清楚这个商品了,我还需要去筛选,哪些评论是卖家买的评论,哪些评论是买家真实的评论。这信息不对称……
(最后声明,我的消费水平绝对属于大众消费,文中提到的奢侈品也只是会偶尔购买。因此文中对高中低档商品的评价不涉及收入水平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