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九个月在野外,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考古的。网上的这个段子,形容的就是我这个职业。”在张家港鲜少有女性从事考古职业,今年27岁的田笛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田笛正在用手铲画地层线
田笛的家乡在距张家港1200公里的吉林四平,早在学生时期,田笛就对史前文化非常感兴趣,常搜寻相关的文献及纪录片进行阅读观看。大学毕业前期,她决定把兴趣变为职业,跨专业考取了考古专业的研究生。
我市东山村遗址是目前发现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崧泽文化遗址,见证了5800年前长江下游中华文明起源之始。这让田笛对张家港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机缘巧合下,田笛于2016年来到了张家港,“那时候,我只想把张家港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摸个透彻。却不曾想这是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生活中的田笛
黄泗浦遗址位于我市杨舍镇庆安村与塘桥镇滩里村交界处,史载为鉴真第六次成功东渡之地,于2008年11月被发现发掘,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2017年6月,田笛加入了黄泗浦遗址的考古发掘队。
入队前,除了准备好工作包,作为一个爱美的女孩子,田笛还准备了防晒霜、遮阳帽、旧衣服……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刚开始发掘工作就迎来了江浙地区的特色——“梅雨季”。
▲田笛的工具包
田笛说,由于考古发掘过程中,需要观察土质、土色、包含物等情况,雨天会给发掘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不耽误发掘进度,她和同事只能一边从探方往外抽水,一边全副武装地穿带好雨衣、雨鞋,蹲在泥巴地里进行挖掘工作。
在常人的脑海中,考古就像热门影视剧里那样,是一项充满神秘而刺激的工作,相当于探险。而事实上,田笛却说这些工作是严肃而枯燥的,需要耐力、专注和坚持。“挖掘工作一直要持续,有时候可能挖了一整天也并没有很大的发现。在泥地里作业也有诸多不便。”
▲黄泗浦遗址俯瞰图
千年时光,沧海桑田,黄泗浦从曾经的港口变成了农田。这里到底还有多少等待着出土的文物,还藏着多少等待揭露的历史呢?要想解开谜题,靠的就是考古人员坚持不懈的信念。
2017年9月,在黄泗浦遗址内的寺庙遗址东侧, 田笛和同事们发现这边的土质、土色与周边同深度的明显不同,淤泥的痕迹也比较明显,结合之前的考古勘探成果,他们有些激动,认为这里是一条古代的河道。随着考古工作的一步步推进,他们的想法被证实了,这里被确认为一条南北走向的宋代河道。
▲河道遗址
在河道清淤过程中,这条宋代河道发现了大量来自福建、安徽、浙江等等全国各地窑口的瓷器。
▲河道内的瓷器
“这说明在宋代时期,这里是一个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可能有全国各地的船只来往通行,是张家港地区古代港口文明的象征,也证明了黄泗浦遗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田笛介绍说。
▲黄泗浦遗址内的明代小路
黄泗浦考古挖掘的整整7个月时间里,田笛都住在附近的村里,每天早晨5:50左右就要起床,7点准时上工,虽然辛苦,但成就感十足。“感觉每天都走在张家港的历史文化上!”考古发掘生活让田笛发出感叹。
目前,黄泗浦遗址的发掘工作还在进行中,这里已发现了近7000件完整及可修复文物,这些文物已被运送至市博物馆进行保存。
除了发掘工作,田笛也会对一些破损瓷器等进行拼合、粘黏的应急修复。
下图中的瓷器是田笛之前进行拼合的瓷器碎片,据田笛介绍:“虽然碎片不全,但中间有明显的八爪鱼图案,这个图案的器物在日本某遗址曾有发现。所以这个器物可能是古黄泗浦地区与日本文化交流的见证。”
▲田笛应急修复过的瓷器
除了常见的瓷器、瓦罐等文物,黄泗浦遗址内还发现了唐宋时期保存较完整的铜钱、竹编制品、桃核、种子、贝壳等。
▲唐宋时期的竹编制品
▲唐宋时期的铜钱
今年3月,张家港黄泗浦遗址成功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对此,田笛有太多的感慨:“之前有文献记载,鉴真从张家港黄泗浦进行了第六次东渡日本,但却没有任何实物依据。黄泗浦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鉴真东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目前,张家港已经有了新石器时期和唐宋时期的重要考古学发现,但这还不够,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田笛说。
张家港这片土地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考古人栉风沐雨,他们是历史的佐证者更是守护者,他们穿梭千年,连接古今,让历史不再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