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3同义词 imo数学竞赛一般指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简称为IMO)是匈牙利数学界为纪念数理学家厄特沃什·罗兰于1894年组织的数学竞赛。而把数学竞赛与体育竞赛相提并论,与科学的发源地--古希腊联系在一起的是前苏联,她把数学竞赛称为数学奥林匹克。20世纪上半叶,不同国家相继组织了各级各类的数学竞赛,先在学校,继之在地区,后来在全国进行,逐步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竞赛系统。从各国的竞赛进一步发展,自然为形成最高一层的国际竞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中文名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外文名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活动时间每年举办一届,时间定于7月简 称IMO首届时间1959年参赛选手中学生
目录
- 1 历史起源
- 2 竞赛介绍
- ▪ 目的
- ▪ 时间
- ▪ 主办
- ▪ 对象
- ▪ 试题
- ▪ 考试
- ▪ 奖励
- 3 主试委员会
- 4 历届赛事
- 5 历届冠军
历史起源
编辑
1956年罗马尼亚数学家罗曼教授提出了倡议,并于1959年7月在罗马尼亚举行了第一次国际奥林匹克数学(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 简称IMO),当时只有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苏联参加。以后每年举行(中间只在1980年断过一次),参加的国家和地区逐渐增多,目前参加这项赛事的代表队有80余支。我国第一次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是在1985年。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运转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有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常规,并为历届东道主所遵循。
竞赛介绍
编辑
目的
激发青年人的数学才能;引起青年对数学的兴趣;发现科技人才的后备军;促进各国数学教育的交流与发展。
时间
每年举办一届,时间定于7月
主办
由参赛国轮流主办,经费由东道国提供。
对象
参赛选手为中学生,每支代表队有学生6人,另派2名数学家为领队。
试题
试题由各参赛国提供,然后由东道国精选后提交给主试委员会表决,产生6道试题。东道国不提供试题。试题确定之后,写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汉语等工作语言,由领队译成本国文字。
考试
考试分两天进行,每天连续进行4.5小时,考3道题目。同一代表队的6名选手被分配到6个不同的考场,独立答题。答卷由本国领队评判,然后与组织者指定的协调员协商,如有分歧,再请主试委员会仲裁。每道题7分,满分为42分。
奖励
竞赛设一等奖(金牌)、二等奖(银牌)、三等奖(铜牌),比例大致为1:2:3;约有一半的选手获奖。各届获奖的标准与当届考试的成绩有关。
IMO不是队与队之间的比赛,所以没有团体奖,但各代表队都非常重视团体总分所处的名次,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实力较强的是中、俄、美、德、罗等国家。
历届赛事
编辑
罗马尼亚的Brasov和布加勒斯特(1959),7个国家参赛
罗马尼亚Sinaia(1960)
匈牙利Veszprem(1961)
捷克斯洛伐克Ceske Budejovice(1962)
波兰的华沙和Wroclaw(1963)
苏联莫斯科(1964)
东德柏林(1965)
保加利亚索菲亚(1966)
南斯拉夫Cetinje(1967)
苏联莫斯科(1968)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1969)
匈牙利Keszthely(1970)
捷克斯洛伐克Zilina(1971)
波兰Torun(1972)
苏联莫斯科(1973)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Erfurt和东柏林(1974)
保加利亚的Burgas和索菲亚(1975)
奥地利Linz(1976)
南斯拉夫贝尔格勒(1977)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1978)
英国伦敦(1979)
美国华盛顿(1981)
匈牙利布达佩斯(1982)
法国巴黎(1983)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1984)
芬兰Joutsa(1985)
波兰华沙(1986)
古巴哈瓦那(1987)
澳洲坎培拉(1988)
西德Brunswick(1989)
中国北京(1990),54个国家参赛
瑞典Sigtuna(1991年7月12-23日),55个国家参赛
俄罗斯莫斯科(1992年7月10-21日),56个国家参赛
土耳其伊斯坦堡(1993年7月13-24日),73个国家参赛
中国香港(1994年7月8-20日),69个国家参赛
加拿大多伦多(1995年7月13-25日),73个国家参赛
印度孟买(1996年7月5-17日) ,75个国家参赛
阿根廷马德普拉塔(1997年7月18-31日),82个国家参赛
中国台北(1998年7月10-21日),76个国家参赛(中国队没有参加)产生韦达跳跃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1999年7月10-22日),81个国家参赛
大韩民国大田(2000年7月13-25日),82个国家参赛
美国华盛顿(2001年7月1-14日),83个国家参赛
英国格拉斯哥,84个国家参赛(2002年7月19-30日)
日本东京(2003年7-19日),82个国家参赛
希腊雅典(2004年6-18日),85个国家参赛
墨西哥坎昆(2005年7月8-19日),98个国家参赛
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2006)
越南(2007)
西班牙(2008)
德国不莱梅(2009)
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2010),95个国家的522名选手参赛
荷兰阿姆斯特丹(2011)
阿根廷马德普拉塔(2012)
哥伦比亚圣玛塔(2013)
南非开普敦(2014)
泰国清迈(2015)
中国香港(2016)
巴西里约热内卢(2017)
罗马尼亚克鲁日纳波卡(2018)
英国巴斯(2019)
历届冠军
编辑
(1977-2019) [1]
1977:美国
1982:西德
1983:西德
1987:罗马尼亚
1988:苏联
1989:中国
1990:中国
1991:苏联
1992:中国
1993:中国
1995:中国
1996:罗马尼亚
1997:中国
1998:伊朗
1999:中国/俄罗斯
2000:中国
2001:中国
2002:中国
2003:保加利亚
2004:中国
2005:中国
2006:中国
2007:俄罗斯
2008:中国
2009:中国
2010:中国
2011:中国
2012:韩国
2013:中国
2014:中国
2015:美国
2016:美国
2017:韩国
2018:美国
2019:中国 [2] /美国
2020:中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