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073阅读
  • 0回复

[港城杂谈]在塘桥,赴一场千年文化之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信分享→
 

发帖
2433
港币
1241
威望
5956
来自
人生阶段
单身
职业
企业员工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9
这里,是长江三角洲的古代沙嘴区,5000年前一支中原越族部落南迁于此;
这里,灿烂古文化生生不息地延续,遗址古迹、名人望族、轶闻掌故众多;
这里,过去尚未消失,而未来已来……
塘桥,是江南水乡在时光淘洗中磨砺出来的一颗珍珠,丰泽、光润。

因石桥得名,兴商贸“点金”
元末明初,塘桥形成集镇,距今约有600多年的历史。老街一侧有一河道叫华妙河,南北向连接三丈浦和后园泾,河上的一座石桥名“塘桥”,集镇由此得名。明代之前,塘桥称塘桥里。明洪武初,此地属常熟县崇素乡,吴江松陵人庞百源迁来此地经商之后,庞氏家族繁衍生息、人丁兴旺,集镇日渐繁荣。到了清末,塘桥集镇的街道长约里许,分东、中、西三段,各有桥梁通往南岸。老街有若干条里弄,450户居民大多姓庞。民国初年时,塘桥是常熟县西乡贸易重镇。



塘桥老街西端曾经有条向北的里弄,名叫桑园弄,早年该处有庞氏老祠堂,因为后园种植了桑树而得名。这条里弄沿街的进口处看上去比较狭窄,但走进去以后发现其实非常宽敞,有一块占地约2亩多的场地。以前这里一直是江湖艺人玩杂耍、演木偶戏、跑马戏的场所,当地居民常常在此观看江湖技艺表演,算得上是塘桥早年的娱乐场所。

明清时期,塘桥土布业兴盛,东街设有东成美布庄,西街设有西成美布庄,还有张信记、汪同和绸布店,庞协丰、仁记棉布店等,土布远销闽、浙等地和南洋。塘桥集镇上还有裕昶当铺、恒泰昌蜡烛店、同丰德木行、亨泰盛木行、庐真照相馆、龙梅泰南货店、长生堂药店、恒昌银首饰店、王乾生酱园等较大的商铺,以及协顺、源隆油米厂。塘桥集镇自形成以来,商贸兴旺,日进斗金,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老街上有大大小小各类商店、作坊百余家,米行布店、酒肆茶楼林立,人来客往,被誉为“金塘桥”。

今天的老街枕着波光潋滟的华妙河,恬静而拙朴,尚留存的几处老宅遗迹像一首随着塘水流淌起伏的古老歌谣,慢慢哼唱着悠扬舒展的旋律,那是从岁月深处传来的回响。站在中桥上,两岸风光尽收眼底,房屋的倒影被塘水漂去了风霜,远处的高楼是时代前行的座标。古韵新貌,目之所及,落日温柔,朝阳明朗。


荫庇子孙造家宅,收藏石刻成丛帖

嘉荫堂,位于塘桥集镇老街东街,如今的跃进街。其约建于清乾隆末年,为庞氏家宅之一。“嘉荫堂”寓意为先祖良善的德行能庇护子孙后代的堂屋,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嘉荫堂初建成时,整座建筑有5进,每进5间,连同厢房共有50余间。大厅重瓦飞檐,柱粗合抱,中堂悬挂举人庞灿若“经魁”横匾。堂前有“兰石轩”书斋,为庞氏读书之处。宅内有5处庭园,都种植有天竺类花木,特别是后园,种植了梅花、丹桂、石榴、木香等,还有3株合抱粗的榉树。

“兰石轩”书斋收藏了178块书条石刻,皆是庞氏家藏石刻。石刻规格不一,多数为长61厘米、宽33厘米,都是用青石刻成。这些石刻为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所作,由历代家藏字画阁帖精选摹刻而成,内容有诗、词、赋、文,书法有正、草、行、隶、篆等。诗文俊逸明丽,书法遒劲古雅,金石叠岩娟秀,集诗文、书法、金石等高雅艺术于一体。石刻中有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的阁帖、有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书画家米芾的书法,还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等名人阁帖,以及晚清两朝帝师翁同龢的手迹。

兰石轩书条石刻中,有庞氏从苏州留园购买收藏,还有出自江阴名家孔千秋之手,其余一部分聘请江阴金石名手王怀觉镌刻,另外的则是由清末贡生、“兰石轩”主人庞君华、庞君亮兄弟俩亲自操刀。庞氏历代有收藏阁帖、石刻的传统,自康熙年间庞泓“好聚书,构步云楼,并收晋、康、宋碑帖”始,至晚清君华、君亮兄弟醉心于阁帖、碑刻,积先祖收藏,终成兰石轩丛帖。

时移世易,嘉荫堂先后被拆除了4进房屋,仅剩嘉荫堂后厅。石刻也散失遗落,尚存35块,其中米芾的1块珍藏在张家港博物馆,另外34块收藏于塘桥初级中学的文化长廊内。

现存的嘉荫堂后厅坐北朝南,面阔四间,进深七柱,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平房,面积约150平方米。“嘉荫堂”匾额为清咸丰年间状元、两朝帝师翁同龢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亲笔所书。

嘉荫堂后厅掩映在一众高矮错落的房屋之间,从老街走过,一不小心便会错过通向老宅的路口。这样的失之交臂,像每一个从指缝中滴漏的平常日子;但如果走进去,穿过窄窄的弄堂,抬头仰视翁同龢手书“嘉荫堂”三个字,便是一次与历史的握手了。


庞氏望族名人众,父子三人皆进士

塘桥起始与兴旺离不开庞氏家族。庞氏是塘桥望族,昔日常熟县八大姓之一,人称“翁庞杨季是豪门,言归屈蒋有名声”。元末明初,始迁祖庞百源因战乱只身来到此地,入赘做了潘家的上门女婿,在三丈浦北岸经营一家豆腐坊,以此谋生。日后积累了财富,家族壮大,耕读传家。庞氏家族经过明代的繁衍发展,至清代时已是十分昌盛,在塘桥集镇上先后建造了海厅、翼凤堂、贻园堂和嘉荫堂等家宅,以及用于资助庞氏后裔中贫困者的东、西义庄。

庞氏家族中,历代名人众多。清代有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会元、赐进士庞大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举人、国子监纂修官庞大堃,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探花庞钟璐,光绪二年(1867年)进士庞鸿文,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庞鸿书等。庞大堃是庞钟璐的父亲,一位造诣很深、著述颇丰的经学家;庞大奎是庞钟璐的叔父,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庞鸿文是庞钟璐的长子,官至国子监司书、太常卿、通政使副使,曾先后主持湖北、广西、云南乡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告老还乡后主纂《常昭合志》50卷,泽被后世;庞鸿书是庞钟璐的次子,官至天津道按察使、贵州巡抚,精通军事、律法、监政、漕粮、水利等学问,政绩昭著。

庞钟璐是自明清以来庞氏族人中举登科最高的人,他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一甲三名进士(探花)及第,即授翰林院编修;咸丰二年(1852年)庞钟璐通过选拔,被提拔为晋光禄士卿、内阁学士。咸丰九年(1859年),因父亲去世,庞钟璐回家奔丧,守孝三年。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占领金陵,文人出身的庞钟璐担当起督办江南地区组织民团抗击太平军的军事重任。他与地方官吏、士绅一起组织团练队伍,募捐军饷粮草,研究防守计划,与太平军作战数十次。农历七月,常熟失守,庞钟璐被迫退至上海。他在上海招募团勇数千人,组织训练和巡逻,继续履行江南督办团练大臣的重任。同治元年(1862年),庞钟璐遵旨回京供职,继续担任内阁学士,不久提升为礼部侍郎,又历任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再提升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官至一品,还被赐予紫禁城骑马的特殊待遇。

自庞钟璐父子三人进士及第之后,科举制度被废除,塘桥庞氏精英人杰仍不绝如缕,从晚清、民国一直延续到当代。

来源:魅力新塘桥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回复标题限100 字节 提到某人:
选择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