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0阅读
  • 0回复

张家港这里出了个数学家,曾担任华罗庚的助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信分享→
离线莫名其妙
 

发帖
2112
港币
1366
威望
5336
来自
人生阶段
单身
职业
企业员工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22-05-19
— 本帖被 noraya 从 港城茶座 复制到本区(2022-05-19) —
沧海与桑田相隔的不是一朝一夕,
斗转与星移之间腾挪的也不仅一人一事。
过去是现在的历史,现在是未来的曾经。


新老沙交界处,有一条区域性河道南横套。南横套于清同治年间开凿,东西走向,西起张家港运河入口,向东至妙桥接通永南河,是我市境内灌溉、排涝和航运的河流,历经多次拓浚。
·南横套河·
沙漕交界河东起西旸塘,西至三干河,因其是沙田与漕田的界河而得名。河道以北是筑坝拦圩开垦的沙田,河道以南则是耕作已久的漕田。以前,北侧的沙田经常受内涝之害,1949年4月那次水灾,造成万亩良田淹没,无数民房倒塌。为确保圩田安全,疏通江水入海,1950年春开凿了沙漕交界河。
·沙漕河桥·
东莱集镇,南依沙漕河,西靠二干河,始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境内成陆时间以南横套为界——南横套以南,约在明成化年间成陆;南横套以北,成陆时间大概在清代光绪年间。同样以南横套为界,横套北称“套北”,横套南称“套南”,套北街的房屋大多由富户杨祖刚、杨四宝父子建造,东街与北街成T字形。
旧时有典故:“函谷关令尹喜,一日忽见有股紫气从东而来,知将有圣人过关。不时,老子果然骑青牛而至。喜便请他写下《道德经》。”后来“紫气东来”这个词便寓意着祥瑞。杨氏据此典故,将套北取名为“东来镇”。如今东莱的“莱”字,是后人为了书写好看而加上了草字头。
·东莱套闸·
套南区域则主要由徐、方、朱、钱等几家共同建造,取名为“日新镇”,意为日新月异、繁荣昌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日新镇属塘桥区,东莱镇归西港区。
在日新镇的开发建设中,人称“沙王”的徐韵琴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他担任福利垦殖公司主持,从事沙田围垦,围垦沙田发财以后,民国十一年(1922年),徐韵琴在套南投资建造了20多间街面房,奠定了日新镇的基础。
·南横套河上的大兴桥·
南横套岸畔,东莱、日新两个集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吸引了各地商人前来开店经营,街上建成了大大小小的商行、茶馆、酒店、饭菜馆等,还开设了多家赌场、烟馆,通宵达旦经营。白天人来人往,夜晚喧嚣热闹,此地有了“小上海”的美称。
遗憾的是,好景不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镇上的商家难以维持经营,纷纷迁移或关闭。解放战争时期,东莱镇、日新镇属于国民党统治区。镇上居民一方面承受着国民党反动派为应付战事而强征的各种苛捐杂税,另一方面还要抵抗镇上地痞流氓趁机敲诈勒索,苦不堪言,街市愈加冷清。
·东莱大桥·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22日,东莱地区解放。23日,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某部140余人分乘5艘汽艇,携带大批枪支弹药和银元,沿横套由西向东仓皇逃窜,行至东莱附近,汽艇搁浅。沙洲武工队获此消息后,立即集合队伍奔袭东莱,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下,国民党官兵放下武器投降,南横套两岸人民欢呼雀跃,庆贺胜利。
·东莱老街·
新中国成立以后,镇上建了供销社、信用社、粮管所、合作商店、邮电所、卫生院等,创办了家具厂、针织厂。20世纪70年代,乡镇企业兴起;1980年,蒋锦公路筑通;1983年后,集镇向南发展,开辟新街;1987—2013年,镇区拆除旧房12万余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近46万平方米……经过持续不断的改造建设,原套南、套北老街道的旧貌已无处可寻,欣欣向荣的景象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徐利治,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学术顾问,国家一级教授。他致力于分析数学领域的研究,在多维渐近积分、无界函数逼近以及高维边界型求积法等方面获得众多成果。他曾任专业刊物《数学研究与评论》主编、国际性英文刊物《逼近论及其应用》副主编以及德国《数学文摘》评论员,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美国传记研究所列入国际知识界名人录。
·二圩村·
民国九年(1920年),徐利治出生在今杨舍镇东莱西闸村二圩港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10岁时父亲去世,家里靠母亲帮人做衣服维持生计。14岁时,徐利治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小学毕业,考上公费的江苏省立洛社乡村师范学校。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利治来与同学结伴逃亡西南,考入贵州铜仁国立第三中学,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发奋读书,尤其热爱数学。
1940年,徐利治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直接受业于华罗庚、许宝騄等著名教授。1945年毕业时,徐利治被华罗庚教授举荐,留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其助教,后来历任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院校教授。
徐利治一生虽历经坎坷,但他性格豁达,成就卓著,桃李天下。
著名语言学家袁家骅也是二圩港人,他出身贫寒,8岁在其二哥的资助下开始上学,16岁考入无锡第三师范学校,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1年应聘为北京大学英文系助教。
1937年,袁家骅考取第四届中英庚款文化协会留英公费生,赴英国牛津大学莫尔敦学院攻读印欧语历史比较语法,1940年学成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英语教授,1946年,随北大复校北京,他仍担任英语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袁家骅任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主任,1955年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直至逝世。
袁家骅关于语言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对西南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和研究,以及对汉语方言的教学和研究。
他编的《汉语方言概要》,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代汉语方言的著作,它为高等院校汉语方言课程提供了综合性的教学参考,对于建立完整的汉语方言学的科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圩港·
后因二圩港拓浚,村庄一分为二,袁家骅老家所在区域被划分到了乐余境内。但于这条清凌凌的水道而言,它见证着身畔所有优秀儿女的成长,它也在那些从这里走出去的儿女心中种下了乡愁。袁家骅和徐利治是二圩港的骄傲,是张家港的骄傲。
南横套以北的二圩港一带约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成陆,福利垦殖公司组织各地农民前去围圩造田。当时围圩多采取挖河取土的方法来挑筑圩岸,二圩港就是在挑筑二圩岸堤时形成的河道,它南接南横套,北通寿兴横套,长约2公里。当二圩港东西两岸逐渐有移民前来建房定居后,便形成了多个村落。
·二圩村·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圩港两岸开始兴建集镇,建造成“工”字形街道,港上有一座木桥贯通东西,村民祈求平安吉祥,遂为这座桥取名“永安桥”,镇随桥名,叫“永安镇”,但当地老百姓仍习惯称此地为“二圩港”。
集镇初兴,永安桥东堍有茶馆店、糖坊,桥东的街上有染坊、豆腐坊、租田局、南北货店、茶酒店、杂粮行、书场、棉花行等,桥西街上则有铁匠铺、理发店、山货店等,沿街有许多小商贩摆的摊点,出售豆腐、豆芽菜、粉丝、面筯、酒酿、馄饨等,街头巷尾还有掷骰子等搞赌博游戏的露天聚点,街市热闹又混乱。
随着二圩港东面东莱镇、日新镇以及西面福前镇的兴起,二圩港集镇的商市逐渐衰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二圩港基本没有了集市,原先镇上的店铺成为当地农民的住房。
·沙洲职业工学院新校区·
如今,在二圩港集镇原址上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县级市办大学——沙洲职业工学院的新校区。莘莘学子,菁菁校园,这里曾孕育了杰出的数学家、语言学家等人才,今朝屹立于此的高等学府,是历史的机缘巧合,更象征着智慧与知识的传承百世不易。


来源:遇见张家港
 
回复标题限100 字节 提到某人:
选择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