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费医疗体系实为透支性医疗,南大每年自掏腰包支出近千万元
在大/学/生纳入医保体系之前,校医院每年医药费用超支现象都非常严重。南大校医院院长曾说,“公费医疗号称高校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除去国家的医疗拨款,学校每年都要支出800万至1000万(包括教职员工的公费医疗支出)。而这么大一个学校,国家财政每年给学校的运转经费才6000万。”以国际关系学院为例,2010年该校支出医疗费是5684341.98元,收入医疗拨款3518383.98元,医药费超支2165958元,达61.3%之多
校医院不属公立医院不受卫生部门监督,没有归口管理,“只要不违规卫生局无权干涉”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尚没有出台一套高校医院法规或规章制度,比如多大的高校要有多大的医院、医护人员的比例、科室的设立如何更加科学化、医院应该具备哪些软硬件设施等等问题,导致校医院在设立和管理上无章可循。而由于校医院不同于公立医院,卫生部门在监管上也是缺乏话语权。去年南京市连续发生校医院重大医疗事故,南京市卫生局医政处处长许民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医生不会基本的急救措施显然说不过去,只要是医学专业毕业学生都应该会。但校医院与公立医院不同,只要不违规,卫生局无权干涉。”因不直接隶属卫生行政部门,校医院的业务也缺乏应有的组织和指导,医务人员的专业学习与进修主要在于个人的自觉性,没有归口管理。只要没有太大的医疗事故问责,基本上可以获得稳定的工作及升迁,医疗活动的质量和数量与薪资待遇联系也不大。 [详细]
校医院人事经费由高校统一支配,缺乏竞争、旱涝保收逐渐成为校方亲属理想安置地
长期以来,高校医院由高校统管,依附高校而存在,仅仅履行师生医疗卫生保健等职能,完成其固有的医疗保健任务就行。校医院的人事和经费,都由高校统一支配,医院没有引进人才的主动权。作为事业单位的附属机构,校医院缺乏竞争、旱涝保收。与此同时,诊疗项目的有限,也使得校医院卸掉了卷入医疗纠纷的风险。因此,校医院成了校内教职人员家属的理想工作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很多学校,校医院属于边缘部门,是学校裙带关系较严重的地方,成了校方安置亲属的风水宝地。校医多是校领导、博导、教授的家属、亲戚,医护人员技术水平低,服务态度差,师生们都是敢怒不敢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