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依然很热闹,
“低价”“降价”“满减”“赠品”“优惠券”等
各种营销手段扑面而来。
大量商家采取“多买多送”策略,
社交平台上也因此充斥着“求拼单”的帖子,
网络拼单群应运而生。
在某平台搜索“双十一拼单群”,出现各地拼单群的搜索结果
同是天涯拼单人
同事朋友拼、同校学生拼、同城网友拼……
网络上的拼单信息随处可见。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双11”“拼单”,
会出现大量相关帖子,
通过评论区里的组群链接,
便可加入拼单群。
这些拼单群
人数一般在几十人到上百人,
群里的人大多在同一个城市。
当有人说出需求,
有人响应后,
很快就会转入私聊,
然后组建自己的小群。
即使在不同地区,
只需要有相同的购买需求就可拼单。
目前,
微博“双11拼单”超话中的帖子数已达2.8万。
有记者发现在凌晨两点,
一些平台上拼单帖源源不断,
内容多是各种产品的求拼帖。
官方也下场给“拼单”加了一把火。
今年不少电商平台首次支持多地址合并下单,
每一个商品都可以分配一个收货地址,
最多一单可添加20个地址。
有平台直接开辟了拼单专区,
号称“全网一起拼”。
除了“双11”的限时拼单群,
拼单人还有长期阵地。
在某平台“拼组”上聚集了41万“剁手党”,
每逢购物节小组都会换名,
战线从“618”“双11”延伸到“黑五”“双12”。
“拼组”可谓“万物皆可拼”,
既有发起拼单的“车长”进行商品代买,
也有陌生人组队抢红包。
多番折腾,
最终的目的都只有一个:省钱。
拼单,拼的是精神力
拼单有风险,
上车需谨慎。
拼单人的本意是为了省钱,
但在拼单过程中,
除却信息的真实性,
跑单、转卖、赠品分配、价格未协调一致等问题,
都会衍生出不少纠纷。
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拼组”网友各出奇招。
比如把不同平台的最新优惠信息整理成帖子,
或附上含实付款的订单详情;
出售闲置物品的,
需要将手写组名和ID的纸条与要出售的物品合影;
拼友们还建立“灰黑名单”,
方便组员在交易前查询对方是否有不诚信的记录等。
北京白领李某表示,
自己在拼单前都很谨慎,
一般会查询对方在社交平台上
是否有生活动态、交易记录,
通常不会和新注册的账号进行交易。
同时会与对方在二手平台上进行交易,
避免与陌生人有直接的转账行为。
为避免纠纷,
拼友之间还需做好事先约定,
包括对商品、赠品的分配,价格支付等各种细节,
比如有些赠品难以对半分,
具体该怎么分?
拼友之间对产品需求和“做功课”程度不同,
拼单价格是否应该是实付价格?
正装和小样品控不同,
相同规格不同价格该如何实现?
拼单避坑,看的是运气
尽管做好了各种功课和预防措施,
但拼单失败的例子依旧屡见不鲜。
对于拼单人来说,
交了钱,操心的事情更多了。
有人刚付完款没收到货,
就被拼友拉黑了。
有人遇到拼友执意要求退货,
不仅被“指控”还没收回来钱。
有人拼单化妆品后发现不适合自己,
因为退货问题和客服扯皮失败,
只能自认倒霉。
有的人遭遇“以次充好”问题,
想再找下单人询问却发现对方账号被注销。
当然,也有些幸运拼单人,
遇上了诚实、靠谱、爽快的拼友。
欢乐且机智地薅羊毛
专家表示,
私人拼单是双方或多方通过私下沟通
达成共同购买意愿并支付价款的行为,
这导致拼单陷阱多多、风险重重、维权困难。
拼单人将钱交给下单人,
下单人购买后再将商品交付给拼单人,
两者事实上构成了委托代买合同关系。
但双方是陌生人,
交易过程中任一方退出或违反约定,
另一方都难以维权。
即便拼单成功,
后续退货及售后等维权成本也会很高。
有专家表示,
商家主要对该笔订单的付款者负责,
而不对其他拼单者负责,
一旦出现退货或者对产品质量不满意等情况,
商家不会对其他拼单者的售后问题负责。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称,
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
“双11”优惠活动相对不合理。
用五花八门的活动,
而不是直接减钱,
让消费者深陷如何凑单、如何买划算的纠结中。
对此,
广大经营者促销优惠
应多点真诚,少点套路。
同时,
消费者在拼单时,
要理性购物,
尽量选择熟人拼单,
提前把价格、交货方式、付款方式、赠品分配等约定清楚,
保留好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与交易有关的信息。
“双11”,你薅到羊毛了吗?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