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91阅读
  • 0回复

[港城日报]甲醛超标数十倍!张家港人快自查!有人自曝已患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信分享→
离线诺一
 

发帖
858
港币
722
威望
2707
来自
人生阶段
单身
职业
企业员工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6:21
近日,一位解压“捏捏”玩具博主
自曝患癌的消息
令公众对于“捏捏”玩具
潜在健康风险的担忧进一步加剧
该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发文透露自己罹患肾癌,并宣布将暂时停止更新与“捏捏”玩具相关的视频内容。该博主最新更新透露病情:肾脏有部分坏死,即将进行手术。


该博主在社交平台宣布罹患癌症
图源其账号截图
据了解,其账号长期以展示“捏捏”玩具的揉捏过程为主,部分限量款产品曾被炒至上千元高价。虽然该博主在文案中并未提及具体的患癌原因,但在评论区,有网友怀疑其患癌原因与长时间接触“捏捏”有关——“肾癌与二甲苯有关,之前有测评“捏捏”测出二甲苯”。

网红解压玩具“捏捏”成健康隐忧
据媒体此前报道,由于部分“捏捏”采用纯手工制作的模式,制作周期长、数量稀缺,因此一些热门版本的“捏捏”被炒到了数百乃至数千元的高价。不少商家的月成交量都在万单以上。

曾购买过“捏捏”玩具的葛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孩子在直播间被“捏捏”玩具可爱的造型吸引,便购买了几款尝试。“刚打开包装就有股刺鼻气味,我还以为是材质问题加之密封包装储存,可能会逐渐消散。”但令葛先生没想到的是,随着孩子不断揉捏,刺鼻气味愈加浓烈,“让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有些恶心、头晕。”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亦有不少网友反映,收到的“捏捏”玩具玩久了会出现喉咙痛、烂手指等症状。
此前,还有多位卖家因制作“捏捏”导致身体不适而选择闭店。“一捏眼睛就会很疼,还流眼泪,身上也有长一些小红点。”

有“捏捏”甲醛超标数十倍
据悉,“捏捏”的制作材料通常为硅胶和色膏,以及聚氨酯(PU)、热塑橡胶(TPR、TPV)、聚氯乙烯(PVC)、热塑性硫化橡胶(TPV)等化学材料。从化学角度来说,许多物质在混合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挥发物。
而多家机构经过检测发现,“捏捏”玩具普遍存在甲醛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超标问题。
广州市消委会曾委托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对包含“捏捏”在内的37款解压玩具进行的测评显示,超七成产品不达标。河北省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中心2022年也对线上线下购买的30批次“捏捏”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TVOC不合格率达76.7%,二甲苯不合格率则高达83.3%。
知名测评博主“老爸评测”于2024年8月对这些爆火的捏捏玩具进行了评测,抽检产品中甲醛释放量超标最高达46倍,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超标最高达50倍。部分产品使用起泡胶、水晶泥等材质,新开封时刺激性气味明显,长期接触可能引发胸闷、头晕等症状。
更需引起警惕的是,一些低价“捏捏”玩具往往采用工业级PVC、劣质硅胶或再生塑料制作,可能含有过量塑化剂(如邻苯二甲酸盐)、甲醛、重金属(铅、镉等)。长期接触或被儿童啃咬后,有害物质可能通过皮肤接触或误食进入人体,影响内分泌系统、肝脏功能,甚至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危害。


“捏捏”怎样玩才健康?
对于选择“捏捏”产品
建议“一选二看三嗅四关注”
一选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包装完好的产品。建议选择大型超市、品牌玩具店或官方认证的网店等正规渠道;同时,请主动索要并妥善保管购物凭证。
二看
查看标签标识和警示说明。购买时应查看产品外包装上是否标注有产品名称、生产厂家、执行标准、主要材质或成分等关键信息,明显位置处是否有警示语标志、说明或安全警示等信息;确认产品的适用年龄与使用者的年龄是否相符。
三嗅
避免购买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捏捏”解压玩具产品。不少人使用此类玩具多为相对密闭的空间。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保持使用环境通风。
四关注
加强监护和看管。儿童玩耍时,家长需加强看护,防止儿童啃咬或舔舐,在玩耍后要及时洗手。且要严格控制玩耍时间和频次,建议不要过长和过繁。避免让三岁以下的儿童接触此类玩具。
转发提醒家人、朋友!

来源:广州日报、南方日报、深圳新闻网、钱江晚报、消费日报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回复标题限100 字节 提到某人:
选择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