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一则“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女生在宿舍分娩,因失血过多去世”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引发广泛关注。
甘肃一职院女生在学校宿舍分娩
校方:母子平安
据媒体报道,9月16日,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女生在宿舍生孩子,失血过多,医护人员赶来救助。
相关视频画面显示,现场先有一名婴儿被抱出宿舍,随后一名成年人被多名医护人员抬上担架,周围有不少学生驻足围观。
学生被送医(视频截图)
学校工作人员回应,大人小孩都平安,学生则在住院接受治疗,其家人已到医院,学校正在调查此事。
有记者从兰州急救部门获悉,该部门接到校方的求助电话后,立即安排救护车和医护人员赶到学校,将大人和小孩送到医院。接诊医院工作人员称,该学生的家属正在病房陪护,拒绝探视。
当地教育厅、妇联发声
9月17日,甘肃省教育厅工作人员称,学校发生这类事件,教育厅相关部门会安排专人介入,指导调查和处置工作,建议公众关注后续通报。
甘肃省妇联权益部工作人员表示,此前妇联联系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询问是否需要提供心理辅导、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帮助,学校婉拒了。目前,学校还在调查处理阶段,又涉及学生的隐私,可能不便让妇联介入。妇联会持续跟进该事件,随时可联系心理专家、律师等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帮助。
性教育的缺失
不能用生命“补课”
母子平安是好事,但一个如此年轻的女孩,在学校宿舍独自经历分娩这一高风险过程,也的确令人揪心,引人深思。
从常识来看,在宿舍生孩子存在巨大风险。作为公共的居住空间,宿舍不是产房,缺乏基本的消毒和无菌操作条件,极易引发感染,分娩过程中一旦出现大出血、难产等紧急情况,因缺少专业医护人员和必要医疗设备,孕妇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不卫生的环境也会增加胎儿的感染风险,在缺乏专业护理的情况下,胎儿出生后的健康状况也难以保障。
进一步而言,此事还有不少待解的疑点。比如,女孩为什么会用如此隐蔽、危险的方式进行生育?女孩的家人是否知情?为什么她没有在孕期寻求家庭和朋友的帮助?是因为害怕家人反对、担心学业受影响,还是因为缺乏可靠的倾诉渠道和支持系统?
其中,最让人感到惊讶的是,为何该女生怀孕近十个月却始终未被身边人察觉?
从正常的生理与生活常识来看,整个孕期,女性的身体形态、日常状态甚至心理情绪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这些迹象足以引起本人、家庭和学校的注意。家人理应提前行动,给予更多的生活照顾与心理支持;学校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也应当对学生的考勤、身体状况等有所关注,并及时了解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办理休学或提供必要的帮助等。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似乎都未能有效应对,最终导致“宿舍产子”这一惊险局面的发生。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不少人的传统认知观念里,“上大学期间生孩子”会被认为是“偏离常规人生发展轨迹”的选择,这或许也是涉事女生一直选择隐瞒直至在宿舍分娩的重要原因。作为成年人,何时生育是个人的自由,关键在于是否已经为此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而在此次事件中,当事人显然缺乏准备。这种“无准备的生育”背后,反映出对“生育责任”的认知模糊,也值得我们思考:针对刚成年的大学生群体,必要的性教育与生命教育是否真正到位?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谈性色变”的心态影响下,家长因担心“教坏孩子”而讳莫如深,学校课堂上也多是敷衍应付的生理知识科普,很少会涉及“性责任”“生育风险”“亲密关系边界”等关键内容。但回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风险在暗处滋生。就像此次事件一样,棘手的问题或许还在后面:涉事女生的学业如何继续?新生儿的抚养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一系列连锁问题,每一个都关乎两个年轻人的未来,也考验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应对能力。
因此,讨论此事绝不能只停留在对个体的指责,惊险、惊讶之后更应当惊醒:大学生的健康教育,不能缺失“性教育”这至关重要的一课。父母要尝试打破顾虑,用坦诚沟通替代沉默回避;学校应将性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不仅传授生理知识,更要培养责任意识;整个社会也要营造开放、包容的环境,让性教育不再是禁忌话题。更重要的,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需要在教育中学会自尊自爱,培养辨别风险、保护自己的能力,树立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生育从来都不是“小事”,它一头连着母亲和孩子的生命安危,一头系着新生命的成长,不该被当作“儿戏”。每一条新生命的诞生,都应当始于爱、知于理、终于责,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来 源丨央视网综合极目新闻、中国青年报、国是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