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药熟悉的市民都知道,三七是一味活血化瘀的良药。而与其长相雷同,一字之差的“土三七”,却含有一种名叫吡咯烷的du物,极易造成人体肝脏损伤。近日,张某就因为误食土三七直接到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市民张先生今年62岁,患有糖尿病十余年。由于身处农村,偶然听得中药三七可降血糖,增强抵抗力。张某就在自己家里种植土三七两株,待两株土三七成熟后,取其茎叶,煮水后就喝了起来。大约三周后,张某的家人发现患者腹部明显增大,就像一个怀孕多月的孕妇,张某还感觉腹痛、腹胀,这才赶往医院就医。
苏大附二院介入科靳勇主任告诉记者,经过检查发现,张某的肝脏大部分已经损坏,这样的情况像是中du导致。在和其家人沟通后,患者家属终于想起来自家院子里曾经种植的“土三七”。张某患的就是典型的肝小静脉闭塞综合征,是由于口服“土三七”引起的肝小叶静脉和肝小静脉支内皮肿胀、纤维化,从而引起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临床可表现为肝脏肿大,腹水,肝功能异常等。此病较为凶险,很容易进展为肝衰竭乃至多器官衰竭,所以急性期死亡率很高。在经过手术治疗后,目前张某的病情总算稳定了下来。
“土三七”和“三七”有何不同?
三七是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市民常常会把“土三七”混淆为“三七”。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土三七别名“菊三七”,又名“三七草”,为菊科。两者虽然在功效上有相似之处,均有散瘀、消肿止痛、清热解du功效,但“土三七”却是有du的,它含有吡咯烷生物碱成分,可造成肝窭和肝小静脉的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肝小静脉阻塞,肝细胞不同程度液化坏死,最终发展为肝功能衰竭或顽固性腹水。一些患肝损伤的重症患者,甚至只能求助于换肝手术来维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