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0阅读
  • 0回复

[港城日报]2016年的中国电影,到头来只是泡沫一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信分享→
离线花大发
 
发帖
581
港币
324
威望
1448
来自
新桥
人生阶段
孩爸孩妈
职业
企业员工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7-02-21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电影市场高开低走,从一片红火的贺岁档到稀稀落落的贺岁档,12个月到头来不仅票房后继乏力,就连真正的好片佳作都乏善可陈。或许,2016年注定将是电影史上最无足轻重的一年,当绚烂的泡沫破灭后,留下的只是一滩滩水迹。
敝帚自珍

2016年的开局是如此美妙,《美人鱼》近34亿人民币的内地票房,若是折算成美元,居然超过了北美年度票房冠军《海底总动员2》,以至于业内喊出了600亿总票房的“大跃进式”口号。然而,打脸的现实来得太快,贺岁档三雄(《美人鱼》《西游记之三大白骨精》和《澳门风云3》)似乎透支了一整年的增长动力,《叶问3》事件后的中国电影,突然就遭遇了寒潮,第三季度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单论票房的话,下半年也仅有《盗墓笔记》和《湄公河行动》等位数不多的亮点,尤其是后者的黑马态势,为香港导演和主旋律电影指出了一条新路。

比起新人和跨界者的层出不穷,成名大导在2016年的表现可谓落寂,张艺谋的《长城》在年末打出了旗号,票房高歌的同时,他那套团体操美学与好莱坞大片的混搭风,却陷入了影评人的口诛笔伐。惊喜更多的来自于艺术电影,《路边野餐》终于在院线公映,年轻的毕赣值得这大半年的期待;张大磊的《八月》更是成了大黑马,征服了“金马奖”的两岸评委。

但这并不能证明艺术片在中国就迎来了春天,大部分仍然曲高和寡,如《塔洛》的口碑也就换来一百万的票房,诸多同类的排片低到忽略不计,影迷们想看都找不到地方,艺术院线的扩展迫在眉睫,回头再看方励的惨然一跪,《百鸟朝凤》的八千万票房不过是起“个案”。与高呼票房相对应的,却是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和影展上的尴尬退潮,2016年只有杨超的《长江图》在柏林拿到了“艺术贡献奖”,戛纳和威尼斯则是遭遇了“零封”,连主竞赛的门槛都没迈上,回想第五代的辉煌,第六代的寄望,这才过去了几年。倒是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在“三大”之外的圣塞巴斯蒂安影展上夺得大奖,其艺术上的探索值得肯定,可惜却被冯导与万达的口水仗抢去了风头,落回到了票房排片的商业话题

外来和尚
分账、批片、各种渠道的网络传播……中国观众其实从来不缺“外国电影”的洗礼,伴随着DVD和互联网长大的一代影迷,眼界也不比国外同龄人低。好莱坞之所以强大,就是能吃遍全球,他国的票房几乎都要被美国人卷走大半,中国也未能例外。


2016年内地票房榜的TOP10中一半是好莱坞血统,且三部来自迪士尼,《疯狂动物城》,《美国队长3》和《奇幻森林》本就席卷全球,中国在此类高技术、高概念的特效大片上差距明显,尤其是漫威和DC的超级英雄片(算上《奇异博士》和《蝙蝠侠大战超人》)光凭视觉效果就难以抵挡。反倒是《魔兽》14.7亿人民币的火爆程度,令出品方和发行方大呼过瘾,中国占到了该片全球票房的52%,美国本土却只有一成,比《功夫熊猫3》那种先天的“中国特供”更吃香。这部游戏IP的衍生电影能如此受欢迎,“为了部落”让中国玩家很受用,明眼人又看到了生财之道(传奇影业已被万达收购),也推动了中方资本在全球影坛的出击。
当然,也并非谁都能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像《萨利机长》,《间谍同盟》这种口碑不错,明星也够大牌的的引进片,却遭遇了票房冷场,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更是人生滑铁卢,纵然有同胞们踊跃捧场,“华人之光”的120帧新作票房也远不及《少年派》。
会念经的外来和尚当然不只好莱坞,日本电影全面来袭,《你的名字。》在中国的火爆更有些出人意料,新海诚并非B站内的二次元导演,恰当的宣传和破纪录口碑,让该片以5.5亿票房超过《机器猫》,成为内地历年来最卖座的日片。《釜山行》在中国的“话题性”效应则无关票房,一部没在院线正式引进,纯粹靠网络爆红的僵尸片,见证了韩国电影在类型片和本土化的生命力,值得借鉴。至于其他国家的影片,则基本上是市场的龙套,即便是来自法国和宝莱坞的水准之作,在中国也只是小众的小众,影展和网络资源才是它们与影迷邂逅的小径。

世界第一?
临近年关,中国电影突然就超越了美国,创造了一项“世界第一”的纪录:据广电总局的统计数据,中国内地电影银幕数已达40917块,超过美国的40759块(5月数据),一跃成为全球第一。中国影院建设速度近年来突飞猛进,银幕总数比去年猛增29%,每天平均新增银幕26块。原因很明显,形势很喜人,近年来电影投资的火热,票房的高速增长,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影院在许多二、三线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娱乐消费习惯。
然而票房增幅的趋缓和回落,让这个纪录多少有些苍白,2016年的内地总票房很可能停留在450亿人民币,勉勉强强超过去年,远低于年初的乐观预估,与北美票房的106亿美元相比,依然是望尘莫及。由总票房和银幕数可算出单块银幕的回报率,中国也不及美国和部分西欧国家,其中涉及到电影票价、上座率,排片比等问题,需要更系统的市场分析。


2016中国平均票价为33元,比去年略有下降,可由于政策收紧,电商提供的票补少了,对于刚刚养成在线购票习惯的观众来说,实际花费反而增加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冲动消费”。相比之下,美国的平均票价为8.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虽然高过中国,但对于美国人的收入而言并不贵;更何况好莱坞除了美国本土,还在海外市场大赚特赚,中国票房中的一部分也回流到美国工业体系中,咱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


银幕数只是电影产业的一项硬件指标,纵然达到了世界最多,也不能说明真的实现了产业的稳定繁荣,等到中国的人均观影次数赶上美国、法国或韩国(目前还不到一半),以人口基数再来计算,到那时票房自然会成为全球第一。但这种乐观的展望是建立在几代人的培养上的,并非明年拍了俩大片,多卖了几十亿就超越了美国,“电影强国”了。用王首富的话来说,现在中国电影市场里都是“泡沫”,各种虚高的指数和见不得光的操作,迟早是要败露的。晚破不如早破,2016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就当是个痛定思痛的调整期,挤掉投机与狂热,才能看清楚谁在脚踏实地的搞创作,做产业,这对于所有热爱电影的人来说,总是好事。
来源:知乎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回复标题限100 字节 提到某人:
选择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