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87664
-
- 注册时间2012-08-08
- 最后登录2021-01-11
- 在线时间26581小时
-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6235
- 港币
- 9025
- 威望
- 15470
- 来自
- 杨舍
- 人生阶段
- 孩爸孩妈
- 职业
- 企业员工
|
bc"N 很多妈妈都觉得自家宝宝有一些“坏习惯”。如果你家宝宝也有以下“十大恶习”,你可千万别急着去纠正,这些其实都是好现象,说明宝宝的发育非常正常!一一道来,教你如何正确引导,把“恶习”转变为“大发展”吧。 a;zcAeX 2~4C5@SxL 快速浏览区 1.刚出生~1岁:吃手指 2.四个月~2岁:到处捡东西吃 3.五个月~1岁:用手抓饭 4.五个月~1岁:爱尖叫 5.六个月~1岁:爱玩卫生纸卷 6.六个月~3岁:依恋与恋物 7.六个月:怕生 8.六个月~八个月:乱扔东西 9. 七个月:咬牙发狠 10.1岁~2岁:“乐此不疲”的搬运工 SeTU`WLEm .=FJ5?:4i% 刚出生~1岁:吃手指 Tc*PDt0C 许多婴儿、刚学走路的宝宝,甚至是幼儿都喜欢吸吮手指。很多妈妈会经常阻止宝宝这样做,认为是一种坏习惯。 <?g{Rn `^}9= Q'r GkC88l9z 专家说:宝宝吃手是发育一大进步 Y5 opZG 1.大约一半或以上的宝宝在小的时候会吮吸手指。 !INr 2.手是宝宝探索外界的一个工具,宝宝在疲劳、沮丧、烦躁的时候吮手指能够进行自我安慰。 lt4UNJ3w 3.宝宝的手已经可以准确地放进嘴里说明宝宝的大脑开始控制手的动作了,这是宝宝发育的一大进步。 h
P1|l 4.对大多数宝宝来说,通常到五岁时这个习惯就会逐渐消退。所以现在强硬地制止宝宝吮手,会给宝宝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 5a~1RL Rta P+6'X 妈妈怎样应对 Xo5L:(?K 小宝宝吃手并非不良习惯,除非宝宝吃手的持续时间过长,吸吮力度非常大,让宝宝手指皮肤皲裂,并可能影响宝宝的嘴型或牙齿整齐时,才有必要进行干预。 \wCL)t.cX w '"7~uN 1岁以内:不必多加干涉 ,@;<u'1\G ★喂奶时,满足宝宝吮吸欲 =e+go
]87x 1.母乳妈妈适当延长喂奶时间,边喂奶边抚摸宝宝,和宝宝交流,让他感到爱和温暖。 2uHp %fv; 2.混合喂养的妈妈还要注意奶瓶和奶嘴的选择。奶嘴上的洞口不要太大,以免宝宝因太早喝完奶而吮吸欲未得到满足。 =ht@7z8QM `Q hh{ ★在卫生干净的前提下,让宝宝随便吃 ?7+2i\L 妈妈们可以把宝宝的指甲剪好、磨平,小手常洗干净,让他(她)随便吮吸手指。 #n7{ 3) :Rn9rdX ★多让宝宝做一些用手的动作 -+=8&Wa 如抓握,玩手铃等,促进宝宝的动作发育,也会减少吃手的机会。 QM]^@2rK2 宝宝清醒时,多到户外活动,看看周围的环境,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宝宝也会减少吃手的机会。让他们认知更多的事物,开发他们的大脑。 ] QEw\4M?= {HU48v"W 温馨提示: DXGO-]!!0 宝宝熟睡后,将手指拿出来,避免长期吮吸手指导致牙齿咬合不良。 =3:ltI.'*I :
L>d]Hn 如果宝宝3岁以后依然对吃手指痴迷,那就需要坚决制止了。多陪伴宝宝,给宝宝更多的心理安全感;多赞美宝宝,少批评,减少心里焦虑;多让宝宝做运用手指的活动,转移宝宝注意力;严重的,可以咨询医生,采取心理治疗或行为矫正。 s^
a`=kO W{h7+X]Y *k}d@j,*" DNy)\+[
四个月~2岁:到处捡东西吃 l*u@T|Fc$ 当宝宝四五个月的时候,凡是触手可及的东西总爱放到嘴里咬一咬。妈妈们的心都漏掉了半拍:稍不注意,宝宝就把地上的东西放进了嘴里,不知道有多少细菌呢。 FN
R&
: ?.s*)n 专家说:宝宝到处捡东西吃是处于口腔敏感期。 O`=Uq0Vv 小婴儿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于所有的一切都是很陌生的,他们会用嘴来探索世界,不管拿到什么东西都想要放到嘴巴里面,通过吮、舔、咬等方式来感知物体的味道、质地、性状等,这样他就会觉得对于这个世界又熟悉了一点。这是宝宝的口腔敏感期。 3YRzBf:h [Wh 43Z 一般来说,口腔敏感期应该在2岁前完成。在此之前,强行阻止宝宝的口腔探索活动,可能引发以后的补偿性反应。很多大孩子喜欢咬指甲、甚至是爱咬人,就可能与此有关。甚至有些补偿行为可能持续到成年后。 k?#6j1pn %Fv)$ :b 妈妈怎样应对 a~|ge9?
( 在宝宝想把脏东西塞进嘴里前,给他换上干净的物品。 E*l"uV #n"/9%35f` 如果宝宝见到什么就咬什么,妈妈可以将水果切成长条形,让宝宝去抓咬。 6p@ts`# )'g vaT 88K*d8m 五个月~1岁:用手抓饭 >']H)c'2 宝宝开始吃辅食了,可是宝宝不喜欢用工具,喜欢直接用手拿来吃,拿到什么就吃什么,甚至直接伸手到汤碗里捞。很多家长会立即制止这种“不规矩”的行为。 9T1G/0k- /$=^0v+ 专家说:用手抓饭是幼儿自我意识的第一敏感期。 |H4'*NP" 爸爸妈妈要明白,能用手抓饭的宝宝其实是很棒的。这是宝宝有了自我意识,想自己吃饭,是幼儿自我意识的第一敏感期。 tFQFpbI U&XoT-p$L 宝宝用手抓饭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食物的熟悉度,逐渐培养他们对食物的兴趣,还能避免宝宝长大后养成挑食的坏习惯。 R[c_L= 1:t>}[Y 妈妈怎样应对 1}pR')YL[ 把宝宝的手洗干净,穿上小罩衣,让他们自由地发挥吧。 34=0.{qn /b|sv$BN 给宝宝的饭菜汤只装一点点。 =jN]ckn |3LMVN 值得注意的是,像花生粒、爆米花、小豆子之类圆而坚硬的食物不能让宝宝抓食,避免卡在喉咙里。 9wC; m : ]*|K8&jxl Xy{+=UY \);rOqh h]#)41y< 五个月~1岁:爱尖叫 Sf8d|R@O 嘟囔的咕咕声,大笑的咯咯声,咿咿呀呀的学语声,多么可爱的调调儿!这是宝宝最迷人的年纪。但是突然间,宝宝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尖叫声。他是怎么了?病了吗?老这样尖叫,当妈的心都在颤抖啊! 2$91+N*w9 O2e"TH3 专家说:这是宝宝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 vn<S" 5个月左右的宝宝,他们会发觉自己能用最大的声音去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对他们来说,自己能发出这种奇特的声音是一件相当刺激、相当有趣的事情。于是,在他们想表达什么的时候,就会用尽全身力气去喊叫。如果他们的叫声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下一次,他们的分贝会更高,持续的时间会更长。 nGVqVSxKT :]s] =q&] 宝宝尖叫的原因 Ydx5kUJV< 1、也许尿湿了、饿了、累了、想睡觉了或者受伤了。 AL0Rn e N 2、也许是宝宝感觉到寂寞了,用尖叫来要求父母的靠近和爱抚。 {JgN^R<5<f 3、也许是因为情绪的不稳定而显得烦躁不安。这时你需要做的是,积极地回应宝宝的感受。你可以拥抱他、抚摸他或对他说话,令他安静下来。 Ml Z`g,{ 4、宝宝在利用它锻炼自己的发音系统。宝宝会觉得自己竟能发出这样的声音,真是太有意思了! Kf4z*5Veqr kWd'gftQ 妈妈怎样应对 9 ?8`"v 1.控制自己说话的音量,对任何人,尤其是对宝宝说话的时候,不要大声叫喊。 S(6ZX>wv: 2.尊重宝宝的探索行为,让他尖叫吧。 Q [{vU -,dQ&Qf? 如果可以满足宝宝的需求,尖叫一般不会持续很久,重点是要观察宝宝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K?4(o u E'G>'cW;x R;o_ * 66*o2D\Q*G 六个月~1岁:爱玩卫生纸卷 `{Jb{L@f 宝宝眨眼之间就到了6、7个月,你是不是发现这段时间宝宝尤其喜欢撕纸?卫生纸撕得到处都是,沙发上、地上还有宝宝身上,有时候宝宝还会往嘴里塞。不光是卫生纸,连图画书也不能幸免。妈妈们看着地上一片狼藉,忍不住制止宝宝。 _+En%p.m 'gGB-=yvbO 专家说:宝宝撕纸是精细动作能力发展的表现。 ?MH4<7?" 6~7个月的宝宝,手眼动作已经协调,初步掌握了手的抓握特点,拇指能与其它四指相对,并会用指尖取物。这个时期的宝宝普遍会出现撕纸现象,宝宝撕纸是精细动作能力发展的表现,也反映了宝宝相关脑区的发展。 :m\KQ1sq wO#+8js 宝宝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某些事物,从而满足新奇感,并同时建立因果联系意识。当他们发现可以通过自己的小手改变纸的形状和发出撕纸的声响时,会感到惊喜和快乐,乐此不疲! 1%,Z&@^j 所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家长可以给宝宝提供更多的锻炼手部精细动作的机会,这样宝宝会越来越聪明的。 [XXN0+ / f<wgZM 妈妈怎样应对 y6/X!+3+ 建议家长准备不同材质的纸张,增加触觉敏感性;通过“撕、抓、揉、拉、放”等动作,锻炼手指的协作能力以及指关节的灵活性; |@BN+o;`Om K5SO($ q~n2VU4L* 随着宝宝年龄增长,可以找一些带有图画的纸张,按图画边缘撕纸,锻炼宝宝的精细动作能力; [P/gM3*' "ivqh{ , 同时,也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宝宝撕出不同形状,开发想象力。 F?=u: sfa'\6=O 0pFHE> 家长应注意避免给宝宝报纸之类的含有油墨印刷的纸张,因为这类纸张有很多铅成分,对宝宝健康不利; 3_$eQ`AAA 注意看护宝宝,撕纸的同时不要误食; pQNFH)=nw z"3c+?2 不要给宝宝太过锋利的纸张,避免划伤; "}! rM6 h 撕纸之后及时给宝宝洗手。 5qy}~dQ Z3dd9m#.] R=PzR;8 六个月~3岁:依恋与恋物 ^|C|=q~: 宝宝老是喜欢抓着固定的那只玩具熊,一被拿开就大哭起来;宝宝总是喜欢卷自己的头发、吮吸手指、拉着妈妈的衣角才愿意睡觉… V1.F`3h~ R5"p7> 当看到宝宝有这些“恋物情结”时,很多妈妈都会担忧:天哪!宝宝是不是有恋物癖? &[kgrRF@HU G$ FBx 专家说:宝宝恋物是正常现象。恋物多因缺乏安全感,3岁后会消除。 5WT\0]RUa o3=kF 宝宝恋物有别于成人的特殊恋物癖 2#3R]zIO 宝宝对物品依恋的倾向,事实上并非恋物癖。因为恋物癖是指成人对特殊物品的收集癖与玩物癖,患者常在拿到物品时会产生某种兴奋感。但宝宝对于小被子和奶嘴的依恋,则属安全感的慰藉而非兴奋感,因此并不等同于恋物癖。 0, /x# {rZ"cUm
其实,宝宝恋物多数是正常现象,到一定年纪会自然消除,家长无需矫枉过正。 .a*$WGb "tM/`:Qp 宝宝8个月到1岁时,最容易对某些人或物品产生依赖。这是一种正常现象,通常是宝宝遇到环境变化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婴儿期如果妈妈或宝宝的照料者能够细心、耐心地抚慰他们,宝宝们就会与照料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安全、信任的依恋关系,表现为喜欢依偎着照料者。一旦孩子与密切接触的照料者分开了,这种安全、信任的依恋关系就会被打破。于是,宝宝就会开始从身边寻找一些物品来代替。当他们感到孤独、焦虑或恐惧时,就会紧紧地抓住这些物品,试图从中寻找到一种安全感。 +QX>:z 9f\8oJQ l i-YkaP 最容易让宝宝产生依恋的物品 @nu/0+8h{ 1)乳房、奶瓶; 8:xo ~Vc 2)指头、玩具或拳头; 9f,:j 3)毛毯; YkX=n{^ 4)柔软物品; VaxO L61xE 5)照顾者的身体。 %S.U`(. p/h&_^EXU .TC
`\mV 宝宝恋物的原因 i7V~LO:gq 1) 获得舒适感觉; i1\2lh$ 2) 获得安全感; w|C~{ 3) 依恋妈妈用物品替代。 p( *3U[1 rLxX^[Fp3 不影响生活的恋物情节无需纠正,3岁后会消除。 t5h_Q92N 对待宝宝的恋物情节,家长大可不必过于紧张,一般到了3岁以后就会慢慢消退。家长看到宝宝有恋物行为时,无需强行夺走他们的依恋物。 EcIQ20Z_- 1!3kAcBP 妈妈怎样应对 @3YuV=QfH 不用拿走宝宝的依恋物,尊重宝宝。 W1Qc1T8 fP58$pwu 宝宝长期抱着的物品,要注意清洁、烘干,避免细菌滋生,要确保依恋物的清洁卫生。 F/sBr7I !\1 W*6U8; 如果可以,准备两个一模一样的“依恋物”,这样需要清洗或暂时找不到它时,就方便多了。 Gq/6{eRo\ "44?n <1 .h,xBT`}Ji Tm52=+u f$ 六个月:怕生 9#ft;c 很多家长发现宝宝六个月以前谁抱都高兴,可是六个月以后却越来越怕生。家里来了客人或换个环境就不开心,别人一抱就大哭大闹,这让爸爸妈妈很是尴尬:“宝宝怎么越来越胆小啦?” I0K!Kcu5Iu \aIy68rH, 专家说:宝宝怕生说明宝宝开始有了情绪的记忆,这是一种进步。 K*$#D1hG 事实上,“怕生”是一种成长现象。六个月以上的婴儿已经开始会区分亲人和陌生人了,如果宝宝在脑子里检索不到眼前这个陌生人的形象,就会感到不安和恐惧:“这个家伙是谁?” }eM<A$J Wg^cj:&`u 婴儿期的“怕生”现象一般在1岁半左右都会随着认识范围的扩大,接触陌生人机会的增多,逐渐消除了对陌生人的恐惧,也自然地消除了“怕生”现象。 N_D+d4@ de9l;zF p'~5[JR: 但是,由于每个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同、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同,有的孩子到了3~4岁仍然存在“怕生”的现象。这就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了。 Z@!W?Ed =joXP$n^ tY=%@v'6? Nl`ry2"< 妈妈怎样应对 K"7;Y#1g 1.一开始,让陌生人和宝宝保持一定距离,以防宝宝受到惊吓,然后让宝宝逐渐去适应。 _eV n#!| 5#.\pR{Gd 2.让孩子体会与人交往的快乐,慢慢消除紧张感和不安全感。先让孩子和比较熟悉的人交往,譬如:和经常左邻右舍打个招呼,问个好;和熟悉的、性情温和的、年龄稍大几岁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再慢慢过渡到走亲访友,去公园和同伴嬉戏,利用乘车、散步的机会和陌生人接触等。 z :v, Vu r%d11[z 3.让孩子见多识广。创造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条件,使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扩大认识及交往范围,使他在接触陌生人的交往中,不断地增强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 v v/,Rgv -G#k/Rz6 p^P y, 9Z'eBp 5Q` n6 x| CDnz
&? ?(yFwR,( 六个月~八个月:乱扔东西 N?0y<S ?! 很多美妈发现,宝宝六个月以后,当你把玩具递给宝宝时,他看都不看就扔到地上。你捡起来,他再扔;你再捡,他再扔…… |+-i'N9 (PcK(C!}=\ 不光是玩具,宝宝抓到别的东西也扔,水杯、汤匙、饭碗……家里经常叮叮当当响个不停。可把妈妈们愁坏了。 D'cY7P aa8Qslm 专家说:扔东西其实是一种“婴儿游戏”。 ;
,jLtl 宝宝在不断重复扔东西的游戏动作中,强化了对各种物体、环境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为日后的认知发展打基础。 *]R0z|MW b6&NzUt34V “我一扔,它就会掉在地上,发出叮当声,妈妈还会给我捡回来。”这一连串的因果联系和链条反应,对小宝宝来说,是很了不起的发现呢,他会通过反复练习来不断印证新发现。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