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437
天气炎热,
这一进入七月份,
各种疾病就找上门了。
近日,市疾控中心发布重要提醒:
七月份防病重点是肠道传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预防。
注意夏季饮食饮水卫生,预防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发生。
快收下这份提醒
让疾病远离~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指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性致病因子引起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感染性腹泻临床上主要以腹痛、腹泻为主,腹泻次数多见一天10次以内,重者可多达几十次,病人同时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脱水等症状。
7月~8月为发病高峰,感染对象主要为儿童、小学生与成年人。食物是感染性腹泻主要传播途径,市民存在不良饮水、饮食习惯会导致本病感染与发生。
在预防上,市民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喝开水、不喝生水;食用烧熟煮透的食品,不吃生、半生海、水产品,不吃不洁、不卫生、腐败食品;饭店等餐饮业做好食品卫生管理,防止食品、食具污染;暑假期间外出旅游度假、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市民应注意饮水、饮食卫生,谨防发生感染性腹泻。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样大便,部分病例可出现发热等症状,症状严重的可出现高热并伴有感染性休克症状,有时出现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该病常年散发,夏秋多见,主要通过饮用或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易发生食源性暴发,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人群对本病有普遍易感性,幼儿及青壮年发病率较高。随着气温升高,菌痢的发病将会逐步上升。
对该病的预防应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树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同时大家
要做好夏季防蚊灭蚊,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发生。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经蚊虫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当人体被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经过10~14天潜伏期即可发病。临床上以突然起病,持续性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或昏迷、惊厥为特征,重者可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或出现呼吸衰竭死亡。
流行季节为7~9月份,7月下旬~8月上旬是发病高峰季节。十岁以下儿童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预防乙脑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如发现持续高热,伴有头痛、呕吐、抽筋等症状时应及早去就医,以免贻误病情,失去就治良机。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在39~40℃,伴有头痛、眼眶痛、关节痛和骨骼痛,面、颈、胸部出现潮红,皮肤可出现皮疹等,少数病人可并发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流行季节为夏秋季,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越南和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为主要流行区。
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尤其暑期旅游应做好防蚊工作,如在旅游、工作或返港后出现类似登革热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治疗,并向医生陈述被蚊虫叮咬史。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该病的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
疫苗方面目前只有EV71疫苗可以预防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不可怕,只要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勤晒衣被。这样就能科学地预防手足口病。
市民朋友们要多注意个人卫生习惯,
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各种疾病。
UID:68088
UID:177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