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三年级孩子不认识白蜡烛#的话题上了热搜,一节三年级的实验课上,有95%的孩子不认识白蜡烛,还有学生说是塑料条.......
孙老师是一名小学老师,已经有二十年的教龄。当天,她给三年级的学生上实验课,因为要研究材料的沉浮,所以给班里每个小组发了根白蜡烛,让学生们把蜡烛放在水里,观察蜡烛的浮沉。实验做到一半,有学生跑到她身边,拿着蜡烛偷偷问:“老师,这个是什么?”后来给第二个班上课,孙老师留了个心眼,实验前就指着蜡烛问全班,有没有人认识这是什么?第一个举手的同学说是塑料条,第二个同学倒是答对了。但根据举手情况,她估计班里95%的同学不认识白蜡烛。
让孙老师哭笑不得的是,即使告诉学生“这是蜡烛”,还有人在实验报告里写“蜡烛是塑料做的”。也就是说,有不少孩子还没明白蜡烛是什么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孩子们给出的理由是,没见过这种白蜡烛。在他们的印象中,蜡烛是插在生日蛋糕上,五颜六色、又细又长的那种东西。孙老师感慨,“现在的孩子和十年前不一样,他们能看说明书,会玩乐高,但不认识蜡烛火柴,不会裁纸,也不认识植物和农作物,因为生活中见不到或者用不着。”
最典型的就是划火柴点燃酒精灯,跟十年前不同,现在的学生们都没见过火柴,一看到火焰,全班都吓坏了。“我当时演示划火柴,旁边的同学吓得直接跑到教室外。”孙老师无奈地说,“很多学生都不敢点,怕会烫伤,胆大些的男生点火柴,女孩能躲到几米开外。”对于这种现象,网友表示褒贬不一,有人直言学生无知,也有人认为时代在进步,老物件孩子们不知道很正常。其实,生活常识、生活方式时刻在变,对生活的热情,对实践出真知的追求,却具备永恒的价值。不熟悉、不了解白蜡烛固然没什么可惜的,但还有很多常识,因为城市孩子生活阅历的局限而未得到普及。比如,很多小学生天天吃着白米饭却没有亲眼见过稻田,不知道青菜叶是怎么形成交错镶嵌结构的。年轻一代对新事物的敏锐感固然值得嘉许,但也要补齐生活阅历的短板,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