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国内,几乎每个地方都存在大大小小的地域歧视!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社会的刻板印象”,主要是由地域文化、经济差异和不同人的心理活动造成。
阿拉是上海宁!你们都是乡下人!
河南人?偷井盖的!
东北人都是黑社会!怕了怕了!
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
广东人什么都吃,连福建人都吃!
以上这些“偏见”都存在得太真实了!甚至我也有亲身经历过!
比如在北京打车的时候,有个同事放行李动作比较慢,就被出租车司机diss:
“一看你就不是我们北京人儿!我们北京的男孩儿做事情都很利索!不像你们南方人慢慢吞吞!我儿子要是跟你这样,我早抽他了!”
再比如,在广州上学的时候,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你们北方人...”当时我内心:我正正宗宗的江南人怎么就成北方人了???
直到后来我了解到,广东人是这样区分南北方的↓↓↓
02
不要以为地域歧视只存在于不同省份之间,就算是在同一个市里都能“互喷”起来!
这就不得不提,江阴与无锡。江阴人觉得无锡的经济主要都是在靠江阴带动,所以不把无锡放在眼里。
江阴人一贯以来:我们是江阴人!不是无锡人!
无锡人不甘示弱:江阴就是属于无锡的!
前几年还发生了一件事,无锡市民可免门票进入荡口古镇(江阴、宜兴除外)。
结果呢?炸了!网上吵得不可开交!最后没办法,江阴、宜兴也免门票了~
相比江阴,同为县级市的张家港就“乖巧”多了,跟随苏州的步伐茁壮成长!不过,难道在张家港就没有地域歧视吗?
事实上,除去常熟和张家港时不时的battle,张家港本地人对外来人口也存在一些地域歧视。
03
那么张家港人的地域歧视究竟有多严重?
“嫁到张家港的时候,一些张家港的老阿姨就会问我从哪里来啊?你家老家很穷吧?山沟沟里没有在张家港过的幸福吧?”
“我一说能不能讲普通话我听不懂张家港方言,得到的反应就是哦外地人啊!”
“我去买了一个包子,店家就问我,你们江北人不是要吃很多的吗?你买一个能吃饱吗?”
以上都来自“新张家港人”的独白。所谓“新张家港人”,就是指老家不在张家港,但现在长期定居或生活在此的人。
即使已经在张家港生活了多年,这些外来的人多多少少还是会受到来自张家港本地人的“语言攻击”。
安徽人、苏北人、苏中人等等都有一个统称“江北人”!甚至有些老杨舍人将沙上人也称作“江北人”。
问题来了!“江北人”这个称呼从何而来?
04
众所周知,虽然同在江苏,但是长江以南的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远超苏北地区,所以人们对于长江以北的最初概念就是“穷”。
经济起来了,必然就有人口的流入。于是大批江北人来了。
要知道,在地理上以秦岭—淮河线区分南北方,但这个淮河就正好流经了苏北地区,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南北方生活习惯的差异。
比如,我们每天都是吃米饭,但我到了徐州才发现,原来他们的主食是白馒头,平常是不烧米饭的。
于是,经济、生活习惯差异,加上吴侬软语里混杂的淮扬话,苏南人对江北人就形成了固有印象:穷、脏、素质差,说话像骂人。
但是为什么经过了这么多年还有这种偏见存在呢?
说来也有些可笑,人们最初对江北人这种看法竟然代代相传。甚至小孩一出生,就被灌输了“江北人”的概念。
“你再不乖,小心被江北人抓走!”
“你是从江北船上捡来的!”
“你敢找江北的男朋友,我把你腿都打断!”
“江北连马桶都没有!”
这种偏见根深蒂固,甚至到9102年的今天,还有不少人对“江北人”难以直视。
05
不过,这样的地域歧视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新一代的张家港人大多都摘下了老一辈的“有色眼镜”,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而江北人,也逐渐树立起了新形象。相比习惯安逸的张家港本地人,江北人身上凸显出这些特质:吃苦耐劳、勤奋努力、拼搏向上等等。
也正是因为江北人敢打敢拼的精神,很多人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证明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