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济桥位于鹿苑中部,跨三丈浦,东西走向。因由弘济和尚募捐而得名。全长33.5米,宽3.55米,为3孔拱型青石桥。中孔高6.35米,跨度11.5米。东台阶27级,西台阶20级。南侧栏杆为青石,北侧栏杆为花岗石。弘济桥为我市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桥梁建筑。三丈浦是海虞古二十四浦之一,北出口在鹿苑,河形弯曲。
明初,有吴越钱氏后人从奚浦搬迁到了鹿苑,逐渐在三丈浦的西侧岸建立街市,当时的鹿苑在街市的推动下,成为了一个滨江大镇。
当时鹿苑东西两条街道之间隔着一条三丈浦,为了将东西街道连接,明天启五年(1625),钱汝贤及其子枋植与里人秦时震、谭永瑞等应弘济和尚募捐,合力建造了一座三曲拱石桥,并以弘济和尚的名字为它命名为“弘济桥”。
2019年9月,弘济桥迎来新一轮的修复工程,于今年4月完工,古桥风采依旧。
走在弘济桥上,不同时代的痕迹斑斓绚丽,每一块石板都经过岁月的打磨。这里是可以触摸到的过去。
徐塘桥徐塘桥,原名万寿桥,位于妙桥南,跨河泾塘,南北走向。徐塘桥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年间曾修葺。桥为石结构,全长30米,3孔。桥面宽1.8米,跨径14米,桥高5.18米,南北向各有台阶5级。相传清代钱巷里有一户姓萧的有钱人家,女儿嫁到了河对岸的西村(即港口杏市村)。因河塘阻隔,女儿出嫁后与娘家往来极为不方便。为了让女儿常回家看看,这户人家决定出资在河面上建一座桥。
据说,最初的桥面是由3块长石条并排铺成,上面刻有“万寿桥”三个字。后来有农民牵牛过桥时,不小心将中间一块长石条压断了,就将中间这块条长石条换成17块石板。因为石板铺得不够平整,在上面走动时会发出响声,所以大家又把这座桥叫做“响板桥”。这座桥在当时是一处交通要道。
如今,桥的两侧皆是广袤的田野,桥下水塘波光摇曳,时间仿佛就在这里定格。站在桥上,踩响青石板,聆听岁月的声音。
萧家桥萧家桥,位于塘桥镇李王村境内,横跨三丈浦大塘。萧家桥东西走向,桥长21米,宽3.1米,高4.6米,跨径8.6米,单孔环洞型。东台阶10级,西台阶27级。萧家桥是塘桥镇现存的唯一一座单孔石拱桥,也是我市现存最古老的桥梁。萧家桥又名通福桥,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由进士萧应宫主持建造,桥名也是由此而得。
萧家桥在清代曾经维修过,现在可以在桥面南侧石条上看见刻有“光绪壬口”字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于1956年、1983年修理加固过。
20世纪90年代末,三丈浦淤塞后平整为农田。
如今萧家桥保存完好,伫立于田野乡间,虽然已失去作为桥的功用,但它是江南水乡的一处记忆坐标,依然风姿绰约、温婉柔美。
方桥方桥,位于鹿苑西南,横跨黄泗浦,东西走向。桥全长21.5米,单孔高3.8米,中孔跨度8米。两端采用九层青石桥墩,桥面则是由三条巨型花岗石铺成,桥面两侧均刻有“重建方桥”四个字。方桥的桥名以及始建年代已经无从查考。
清康熙十六年(1677)重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改建成三节石板桥。
最近的一次修复是1963年,加固了桥基,加宽了桥面,改建成了单孔石板桥,但其桥名沿用至今。
方桥的桥面正中好似有一个蟹印,传说是被一位识宝的江西人把当中的玉蟹挖去后留下的痕迹。
西桥堍旁原有两根高过于人的旗杆石,直立于田间,相传是钱御史海山公所设。
如今的方桥下已没有潺潺的流水,方桥像一位遗世而独立的佳人,静静地翻读着一页页往事。
马嘶桥马嘶桥,地处鹿苑东牛桥村境内,横跨小陈浦塘,南北走向。相传古马嘶桥原为木桥,南宋建炎年间,金兵大举南侵,朝廷派大将刘光世、韩世忠带兵御敌,把守江阴至福山沿江一带。韩世忠驻兵庆安,为了观察敌军动态,经常亲自巡察。
某一天,韩世忠经过这座小木桥时,他骑的白马突然前蹄腾空,并昂首长嘶,声震四野,马嘶桥因此而得名。
如今的马嘶桥早已换了新装,1965年改建成水泥平板桥;1978年,先后在马嘶塘建造了马嘶中桥、马嘶北桥;1995年,在马嘶塘又建了马嘶南桥。
朱红的栏杆,平坦的桥面,近处是明亮的屋舍、欢愉的人声,远处有满目的葱茏、清越的车鸣,一派新农村的美好景象。
虽然换了新装改了容颜,但桥头展示牌上镂空镌刻的每一个文字都在讲述这座桥的曾经。
有可以诉说的过往,有可以展望的未来,这便是一座桥前世与今生的承载。来源:魅力新塘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