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707阅读
  • 0回复

[港城杂谈]把初心写在田间地头——黄德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信分享→
 

发帖
1305
港币
1595
威望
6382
来自
杨舍镇
人生阶段
单身
职业
企业员工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20-08-28
把初心写在田间地头
——记农服中心高级农艺师
黄德兴


他,是南京农业大学老牌大 学生,35年如一日穿梭在田间地头;他,扎根乡村、艰苦奉献,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腿泥;他,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帮助农民把“泥土”变成“黄金”。他,就是大新镇农服中心高级农艺师黄德兴。

把农户当亲人,
服务百姓走在“最基层”
“田间地头是我们施展才能的地方,农民群众是我们的贴心人。”黄德兴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3年,眼看又要开始种植水稻,中山村的一种植大户一筹莫展。“明明我和其他人一样种,为什么我的水稻产量就是上不去?再这样下去,辛苦又要白费了。”电话那头,种植户急得直叹气。
“你先不要着急,我马上过来。”放下电话,黄德兴立即赶到田头,经过现场仔细 “诊断”,他很快开出了“处方”——“水稻机插、精准施肥、性诱剂诱杀二化螟等新技术一定要落实到位。”“症结”解决了,水稻也有了好收成——230亩水稻田的平均亩产达到了724 公斤,创大新镇水稻产量大面积高产之最。该农户激动地对黄德兴说:“您的一句话,救了我的一片田!”
这只是黄德兴服务农民的一个缩影。工作35年来,他始终走在“最基层”,田间地头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农民朋友遇到种植难题,只要一个电话,他随时解答解决。每周3至4天的下乡时间里,他总是被农民朋友热情地围住,大家纷纷表示,黄德兴“技术高,讲得通俗易懂。他一来,田头的问题都能解决!”

把农田当舞台,
让科技走进田间地头
一组数据可以清晰地展现出黄德兴根扎泥土,让科技走进田间地头的累累硕果:工作35年来,他跑遍了全镇9000多个农户,行程2万多公里,培训农民近3万人次;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50多项次,引进作物新品种40多个,现场技术指导2000多次,发放明白纸4万余份。
农业技术推广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黄德兴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然而,让科技走进田间地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知识能力普遍不强等情况,黄德兴坚持用“真心、细心、耐心”开展工作。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他忙碌身影,或查看作物生长情况,或传授科学管理方法,或指导病虫防治技术,或进行实地试验,推广农业新技术……1996年,他推广的水稻抛秧技术,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2016年,他推广的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实现了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一项项荣誉纷至沓来,“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及高产综合配套技术集成推广”获第七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他本人多次获得市级以上“农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篇。荣誉的背后是黄德兴全心全意科技惠民的辛苦付出。

把农村当战场,
勇当乡村振兴“追梦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德兴更是把农村当战场,情系百姓,勇当乡村振兴“追梦人”。
在他的指导下,芳华农业科技企业累计投资1020万元,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增加效益200余万元,增加就业32人,取得较好经济、社会效益;江苏荣德利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创建为首家苏州市美丽生态牧场;朴墅庭院、梦田农庄与旅游、文化、康养、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意休闲农业;2017年朝东圩港村丢荒多年的15亩高岗田重新产出粮食,每亩产量约700公斤。这片高岗田经过他的整治护理,焕发出新生;2019年初夏,蔬菜种植大户谢高峰的田里,经常出现黄德兴的身影,推广水旱轮作,开展蔬菜基地优质高效创建,喜获丰收。这位菜农激动地对黄德兴说:“您的一个理念,救活了我的一块田啊!”;在2家养殖场,黄德兴引导和扶持发酵床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着力推进秸秆基料化、饲料化、肥料化等工作,实现“变废为宝”,每年收储利用稻、麦秸秆2000余吨。
为了帮助老百姓科技致富,黄德兴辛勤的足迹印在了大新广袤的田间地头、蔬菜大棚、农业企业里,给百姓带来致富新希望;培养了一批批“土秀才”和农业科技示范户,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
“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看到农业的丰收、农民的笑容,再苦再累心也甜!”黄德兴表示。

格言:农,天下之大本。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回复标题限100 字节 提到某人:
选择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