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办卡 谨慎充值
别让预付卡“卡”住你
如今,预付式消费已经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服务行业的新兴消费业态,在美容美发、洗浴、洗车、健身、教育等多个服务行业广泛使用。这种先付款后消费的模式使经营者集中获取预付资金而分期承担义务,部分经营者服务观念不强、诚信意识缺失,极易产生消费纠纷。主要集中在经营者恶意欺诈、虚假宣传、强制服务、霸王条款、擅自中止服务、变相涨价、经营主体不合法等方面。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案例来为您揭示预付卡的消费陷阱:
案例一
李先生于2020年在甲游泳会所购买了一张30次的游泳次卡,截止至2021年7月,还剩23次未消费,但仍在预付卡的有效期内。2021年4月甲游泳会所注销,2021年5月在原地址申请新设立了乙游泳会所。李先生在2021年7月再去游泳会所消费时,发现门头改成了乙游泳会所,店家告知之前办理的次卡不能使用也无法退款,进而产生消费纠纷。
案例剖析:游泳、健身预付卡是投诉的重灾区,不少无良商家都利用游泳、健身周期长,单次消费高的特点鼓吹消费者充值,最后卷款跑路。
案例二
2020年2月,张女士在某英语机构为女儿报名学习课程,一次性缴纳了5000多元的培训费用。还没去上几次课,该英语机构于2020年10月突然歇业关门再未营业。张女士了解到,该英语机构因拖欠员工工资,且已私下签订协议将机构的股权转让给另一家公司,导致学员预交的培训费用不能退还。目前,张女士还在维权中。
案例三
2021年4月,吴先生在某早教班为孩子报名了半年的课程,后因孩子不适应课程前去早教中心办理退款。早教中心负责人表示,课程一旦售出概不退款。吴先生表示不合理,与商家几经协调还是未能退款成功。
案例剖析:消费者报名参加培训,一定要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预交费时间跨度不要超过3个月,不要一次性缴纳几年甚至超过1万元的费用,要考虑到有些培训机构可能会经营不善倒闭关门,有些培训机构拒绝退款等情况。
案例四
2020年底,王女士在A美容美发店充值1000元,消费几次后,在店员的热情推销下,先后继续充值500元和1000元,均未签订相关合同。2021年6月,王女士再次去消费时发现该美容美发店已更换门头为B美容美发店。B美容美发店的老板表示为留住老顾客,再充1000元激活老卡才能在新店继续消费,王女士要求退款。B店老板不予退款,表示店铺是新租的,自己并未收到之前的预付卡金额,没有承接关系。店铺经过转让,也联系不到A店老板,王女士维权困难重重。
案例剖析:美容美发、洗浴按摩等是预付卡投诉较为集中的行业,除经营不善倒闭外,不良商家往往利用频繁更换门面和经营证照的方式圈钱跑路。
消费者在进行预付卡充值时,
一定要提高警惕,
谨慎充值。
1
筑牢充卡风险意识。消费者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要切实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办卡时尽量选择证照齐全、信誉好的商家,以及通过上网查询等多种途径了解办卡商家的经营情况。
2
消费者要理性充值。不要偏听偏信充值优惠、开业酬宾等宣传噱头,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充值,避免冲动消费和盲目消费。
3
签订书面合同。不要听信商家的口头承诺,务必要签订书面合同,仔细看合同条款,对有异议的条款要当场提出疑问,事先约定好双方的权利义务。
4
保留好发票等消费凭证。办理预付卡后,一定要向商家索取正规发票,以后发生纠纷便于向相关行政部门举证。
5
关注预付卡余额。消费者要注意每次消费后的卡内余额,警惕消费陷阱。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消费完预付卡内金额,不要长时间留大笔金额在预付卡内。
6
强化维权意识。当发生预付卡纠纷时,消费者要通过合同、正规发票等有利于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证据,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张家港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宣
来源:遇见张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