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双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挑战,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积极、迅速地作出回应,调整教科研工作目标、任务,构建教研新样态,驱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助力“双减”工作目标的实现。
一、
组建“多元”团队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本学期,实验小学继续以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范贤学堂:教师定制学习的校本行动研究》为抓手,持续推动“教师发展创新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双减”政策下,教师集体教研活动时间缩短很多,因此实验小学创新了“多元”的团队组建,建设“教师发展共同体”:常规的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教科研团队;范贤(班主任、学科)工作室;以校名师为领衔的各学科草根工作室;帮助新老师迅速成长、融入学校的“范贤·青柠营”等。
为教师定制不同层级的团队学习,不断提炼教师的精神纯度,提升教师的专业高度,增加教师内在文化的厚度,让教师的成长不仅仅局限于“专业发展”,而更强调教育者个体生命丰盈完善基础上的学术自由和个性独立。
二、
聚焦“真实”问题
市教育局《关于新时代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文件中明确倡导:要目标驱动、问题导向,教师要夯实基本功,加强教育科研等系列能力建设。
“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学校自上而下走出惯性区、舒适区,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怎样认识、怎样思考、怎样研究、怎样工作的新问题。我们在教科研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的管理思路,基于“问题现象”改进教科研模式,从问题到研究交互性递进,以案例研究法来分析教育中的重点难点热点,总结提升和推广教育改革经验,从课堂教学、教师、学生等不同的角度分析学校的优势与短板,为教师定制成长路径,为学生定制学习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三、
引领“深度”学习
在“双减”政策下的教研组、备课组研修活动,聚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开展主题化、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等领域的课堂研究和推进,从方法到内容、从教学到学习、从专业到职业、从系统到案例、从群体到重点,不断拓展教育科研的广度和深度,让教师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教科研活动中,实验小学运用学科育人观念,深入学习,开展目标导向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教学研究,树立起强烈的质量意识,贯彻学校“高质量,轻负担”的理念。实验小学时刻关注教育理论、思想与政策的创新与变化,时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做高质量教育的建设者,做教育改革行动者,以教育科研的方式推进“双减”工作落地生根。
四、
实施“智慧”评价
“双减”工作目标的实现,不仅要完成思想的转型、内容的转型、模式的转型,也要促进评价的转型。
教师发展评价的内容和机制趋向多元化,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不同的专业成长目标,在评价考核中也体现分层,通过科学、多元的评价为教师解构发展目标,规划成长路径,指导、促进各层次教师们专业的提升。
来源:张家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