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Q4^:3Yc 孩子总要犯错。面对犯错的孩子,打骂是下下之策,这我们都知道。
Rp4BU"&sU 可如果不“给点颜色”,孩子又“不长记性”。
* zJiii 怎么办好呢?
!A ydhe
看完下面这个例子,你会找到答案。
G3^n_]Jb ZCOuv6V+ 丁丁想玩妈妈的
手机,但是妈妈没同意。趁妈妈不注意,丁丁就偷偷拿起了手机。可是他一不下心,砰的一声,手机掉地上,屏幕摔碎了。
;MdK3c 妈妈闻声而来。
)MX1776kU 如果你是这位妈妈,你会怎么做呢?
xVwi
}jtG| 0I
ND9h.% 选项一
-$!Pf$l@ 妈妈暴怒,喊道:“不是说了不准玩妈妈手机吗?手机多钱你知道吗?不给你买新衣服了!玩具没收!”
7=M'n;!Mh
2Y g[8Tm# bQ:3G; 第一次遭遇吼叫,孩子往往被吓得哇哇大哭。N多次之后,孩子可能会就产生免疫抗体了,聪明的孩子还会总结出:妈妈就不会不给买新衣服,没收的玩具最后还是随便玩。所以不管妈妈怎样怒吼,他根本不当回事。
OB? 79l UdM5R
[ 通常孩子挨打就是在这种情况,气急了的妈妈认为“不打不行了”。然而,打孩子也一样,也是时间长了就失效了。
)uv$tnP* (w7cdqe 选项二
KI?1(L 妈妈理解孩子,并安慰孩子,说:“没事的,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我们一定小心好吗?”孩子点点头。
3
v,ae7$U&
A5>gLhl7 SUFaHHk@/b 比起选项一,选项二就科学吗?
kosJ]q'U YQ[&h 选项的做法表面上充满了对孩子的爱、尊重和理解,实际上却没有给孩子任何失败的经验,没有起到教育意义,反而是在纵容孩子。从此以后,孩子直接不把犯错当个事儿了。而且特别容易不珍惜东西、不珍惜父母家人的爱,变得唯我独尊,对父母家人不断所求,并把这种所求当做理所当然。
SJ|.% gn uhN(`E@ 那么,身为家长的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还有选项三。
l.W 1$g J|64b 选项三
HU.6L'H* 妈妈:天哪,我的手机被摔坏了!好心疼啊,我心爱的手机啊!
u3?Pp[tM< 丁丁:对不起妈妈,我不是故意的……
(L6]uNOG Uc%`? +Q 妈妈:我相信你是真心道歉的。但是你摔坏了我的手机,要负责任。
!?>p]0*< 丁丁:什么是负责任?
f+W[]KK*PW 妈妈:就是摔坏了东西要赔偿。
GT`<jzAi Q 丁丁:我只是不小心而已……
=ym~=
S 妈妈:那也要负责任。先陪妈妈去修手机吧。
] !* =jd=Qs IL 妈妈带着丁丁去修手机,换了一个屏幕,丁丁看到了自己摔坏手机的后果。
x@bl]Z(ne/ 丁丁:妈妈,我把我心爱的玩具赔给你吧。
Dm`U|<o 妈妈:好吧。
A"T. nqB^y
_$jJpy ]V]@Zna@g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我要孩子的玩具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又给他玩了?
3E2.v5* MsiC!j.- 不是的。
NB6h/0*v 2*",{m 孩子以后要玩这个玩具是可以的,那是因为妈妈会分享;但是孩子玩之前必须经过妈妈的同意,因为玩具的所有权已经属于妈妈。这些界限在家庭生活中是有必要明确的。
~>-;(YU"t :Tl6:=B 经过这番之后,孩子再遇到同类事情,比如踩坏了别人的发卡、摔坏了别人的小
汽车等,他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1J%qbh gu%'M:Xe 第一是体会到受损失的对方的心情,诚意道歉;
kpMM%"=V }mS0{rxD4 第二是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赔偿。
x`|tT%q@l J$ih|nP 这样的小伙伴谁不喜欢?他的朋友会越来越多。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也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大写的人。
>A@D;vx L5N{ie_ 现在我们知道,在孩子犯错的过程中,家长应该:
0 Ukl#6 第一,引导孩子体会对方的心情,引导孩子道歉。
bJMcI8` 第二,让孩子看到自己犯错导致的后果,引导孩子做出赔偿。
a*wJcJTpV" Vgb>3]SU 在这个故事中,关于“小孩能不能玩手机”这个问题不是冲突的重点,可以先放一放,等过段时间再说。同时跟孩子讲两个道理,容易让孩子混乱。而且同时数落多个错误,容易引起孩子逆反,效果并不好。
q-)_Qco -"^WDs 孩子总是要犯错的。
R8W44I*R: 大人总是有义务有责任去引导孩子怎样正确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
?Dp^dR 这个小故事,爸爸妈妈们以为然吗?
{,mRMDEy ?~y(--.t;T Oj|p`D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