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P Twpq1 “我每天起早贪黑,为了谁?”“家里很穷,你得懂事”……对一些
孩子来说,这些来自父母的、以爱为名的吐槽,并不陌生。
0X+Jj/-ge JbzYr]k 时移世易,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原生家庭的概念,关注父母带来的重要影响。天下父母,皆期待子女成才,但那种“自虐”式的教育方式,却未必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_v4TyJ D.)$\Caq 一
Ou/@!Y1 最近,因为一档节目,“内疚式教育”这个词儿上了热搜。有一位妈妈说,她在辅导孩子作业时,通过惩罚自己让孩子提升
学习效率。
@va{&i`%A7 ZmO/6_nU? 在和孩子日常的相处中,父母难免有抓狂的时候,这位妈妈很清楚这一点,和孩子相处时会有意识的控制发火的次数,但偶尔也会失态。
0TU~Q udB:ys 有一次,孩子有一个作业要背,重复了很多次都没有记下来。那个时候已经耗到夜里十二点左右,妈妈是个完美主义者,有些控制不住脾气,开始惩罚自己。
nk9hQRP?
8 *{tn/ro6a “她每次就是到那个地方,她又说错,我就给自己扇一巴掌。”看到这样的行为,孩子的表情变得特别惊恐。
K,tmh1 R?+Eo(0q, 对妈妈的做法,很多网友不赞同:从表面看,孩子会因为内疚感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而实际上,父母的自我惩罚,最终可能变为对孩子的情感绑架,带来难以排解的压力。
;+K:^*oJ mJewUc!<5 二
gwQL9
UYx 比起身体上的“自虐”,“内疚式教育”更常见的是语言上的伤害,这种方式也更加隐蔽。
>4 GhI65 7>xxur& 心理咨询师杨琳琼分享过一个真实的故事:离异后,妈妈一直跟孩子说“我是为了你才不再婚”,一而再、再而三,谈论其他事情也能拐到这个
话题上来。
N'Va&"&73> mn\e(WoX 母亲希望激励孩子,却没想到久而久之,这反而成了孩子的心病,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都怪我。
N J:]jd I%%\;Dy 上了
高中后,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成绩下降,内心十分自责,觉得对不起妈妈,出现了持续的情绪低落,焦虑,与同学也很容易起冲突。
i\2MphS CU6rw+Vax 类似带有极大负面情绪的诉苦几乎可以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了这个家,我起早贪黑挣钱”“要不是为了供你上学,我不会这么辛苦”……
2N)=fBF%- NI=t)[\F 最后的总结,也往往落到一个点上:我付出了这么多,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你得懂事。
<Sm -Z,| xuO5|{h 这些话,可能是无意识的宣泄,也可能只是单纯想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不易。只不过,孩子从中感受到的或许是一种强烈的负罪感:父母过得不好,都是因为我。
yXY8 oE e%x$Cb:znn 没有人会否定父爱母爱的伟大。可是,当父母用自己的付出作为筹码来换取孩子的顺从时,他们的角色已然变成了亲密关系里的“操控者”。
Svn|vH VZYdCZ&l7 三
E5 H6&XU 在“内疚式教育”情境中长大的孩子,背负着对父母的歉疚,往往过得并不快乐。
-"Lia!Q]M 《小欢喜》中,宋倩会对女儿诉说自己过得不好,事业、朋友、个人生活通通不管,无微不至照顾英子的饮食起居,牺牲了太多太多,有意无意要求孩子服从。
T2Cdw\
B:ddlxT$ N::_JH?^= 她否定女儿的天文梦想,懂事的英子一开始没有说什么,牺牲自我感受,尽量让自己变得符合母亲的期待,把所有的情绪都埋在心底。
`y0ZFh1>X !l~tBJr*sB 后来,英子患上了很严重的失眠症,更讽刺的是,她希望能考到外地,远离让自己觉得压抑的家庭。
KQ?E]}rZ 9cFFQM|o 角度不同,对一件事的认识容易走上岔路:父母觉得孩子由内疚产生的压力,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这只是一种教育方式。
nlHH}K kP%'{ 对很多孩子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父母都是成长过程中的权威,近乎“自虐”的“内疚式教育”只能让孩子心生恐惧,对自尊心、人格的影响很难在短期消除。
9C[3w[G~C Zp@p9][C 试图用内疚感让孩子服从,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8^p/?R^bu ^SxB b,\ 四
9g>]m6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x3QgDno {#uX
子女与父母存在着天然的情感联系,懂得感恩并付出行动,这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内疚式教育”,并非维护亲子关系的良策。
]jG%<j9A Ts:dnGR5 有文章提到,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将这一类以爱为名的控制行为定义为情感勒索。而情感勒索之所以可以生效,正是因为双方都珍惜彼此的关系。
0KnlomuH2 B9iH+
]W g63:WX-\ 孩子没有机会选择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身为父母,不能把对子女的付出当成一笔恩情债。良好的亲子教育本就应该是一种正向引导,是一家人相互陪伴、共同成长的过程。
?)Z~H,Q(z 9NaC7D$, 有句话是这样的: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以为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9/D+6hJ]: _.J{U0N 一个人的性格、三观、思维方式等等都深受父母影响,他们的未来,会倒映出你当年的模样。所以有人说,一流父母做榜样。努力经营好人生,才是对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
Gw!jYnU B^U5=L[:p 所以,父母给孩子的
健康的爱,不是道德绑架式的教育方式,而是懂得尊重,允许孩子成为自己。在这样的爱里获得的信任与安全感,足够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HYLU]9aH8 tNbCO+rZ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