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0阅读
  • 0回复

[城中]多少亲子关系,伤于“内疚式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信分享→
离线玫瑰命
 

发帖
759
港币
678
威望
2338
来自
人生阶段
单身
职业
企业员工
图酷模式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21-11-03
f?^-JZ  
“我每天起早贪黑,为了谁?”“家里很穷,你得懂事”……对一些孩子来说,这些来自父母的、以爱为名的吐槽,并不陌生。 AfhJ6cSIE  
#wT6IU1  
时移世易,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原生家庭的概念,关注父母带来的重要影响。天下父母,皆期待子女成才,但那种“自虐”式的教育方式,却未必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PfU\.[l$  
55ec23m  
2<OU)rVE4  
最近,因为一档节目,“内疚式教育”这个词儿上了热搜。有一位妈妈说,她在辅导孩子作业时,通过惩罚自己让孩子提升学习效率。 2!}F+^8'P  
fsK=]~<g  
在和孩子日常的相处中,父母难免有抓狂的时候,这位妈妈很清楚这一点,和孩子相处时会有意识的控制发火的次数,但偶尔也会失态。 CV^%'HIs?+  
Hmm0H6&u  
有一次,孩子有一个作业要背,重复了很多次都没有记下来。那个时候已经耗到夜里十二点左右,妈妈是个完美主义者,有些控制不住脾气,开始惩罚自己。 oV['%Z'  
4x-,l1NMR  
“她每次就是到那个地方,她又说错,我就给自己扇一巴掌。”看到这样的行为,孩子的表情变得特别惊恐。 0+qC_ISns  
Oq% TW|a#  
对妈妈的做法,很多网友不赞同:从表面看,孩子会因为内疚感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而实际上,父母的自我惩罚,最终可能变为对孩子的情感绑架,带来难以排解的压力。 H-&27?s^  
^/}4M'[w  
oB!Y)f6H1  
比起身体上的“自虐”,“内疚式教育”更常见的是语言上的伤害,这种方式也更加隐蔽。 Qp[ Jw?a  
0U/[hG"DKN  
心理咨询师杨琳琼分享过一个真实的故事:离异后,妈妈一直跟孩子说“我是为了你才不再婚”,一而再、再而三,谈论其他事情也能拐到这个话题上来。 qov<@FvE0  
&qPezyt  
母亲希望激励孩子,却没想到久而久之,这反而成了孩子的心病,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都怪我。 zd8A8]&-  
un!v1g9O  
上了高中后,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成绩下降,内心十分自责,觉得对不起妈妈,出现了持续的情绪低落,焦虑,与同学也很容易起冲突。 N2 3:+u<)E  
|S).,B  
类似带有极大负面情绪的诉苦几乎可以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了这个家,我起早贪黑挣钱”“要不是为了供你上学,我不会这么辛苦”…… Kv!:2br  
wmVb0~[  
最后的总结,也往往落到一个点上:我付出了这么多,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你得懂事。 6 %aaK|0  
ZZ{c  
这些话,可能是无意识的宣泄,也可能只是单纯想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不易。只不过,孩子从中感受到的或许是一种强烈的负罪感:父母过得不好,都是因为我。 &d6ud |  
`WCL-OoZc5  
没有人会否定父爱母爱的伟大。可是,当父母用自己的付出作为筹码来换取孩子的顺从时,他们的角色已然变成了亲密关系里的“操控者”。 jK/F zD0-  
9 4H')(  
6W1+@ q  
在“内疚式教育”情境中长大的孩子,背负着对父母的歉疚,往往过得并不快乐。 />8A?+g9u  
《小欢喜》中,宋倩会对女儿诉说自己过得不好,事业、朋友、个人生活通通不管,无微不至照顾英子的饮食起居,牺牲了太多太多,有意无意要求孩子服从。 glo G_*W  
jyF*JQjK4  
\ ;]{`  
她否定女儿的天文梦想,懂事的英子一开始没有说什么,牺牲自我感受,尽量让自己变得符合母亲的期待,把所有的情绪都埋在心底。 <Qv/# k  
<)LR  
后来,英子患上了很严重的失眠症,更讽刺的是,她希望能考到外地,远离让自己觉得压抑的家庭。 MC,Qv9m  
1E||ft-1i*  
角度不同,对一件事的认识容易走上岔路:父母觉得孩子由内疚产生的压力,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这只是一种教育方式。 V.$tq  
!hfpa_5  
对很多孩子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父母都是成长过程中的权威,近乎“自虐”的“内疚式教育”只能让孩子心生恐惧,对自尊心、人格的影响很难在短期消除。 ><IWF#kUA  
&0[ L2x}7  
试图用内疚感让孩子服从,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7m  
`Rq|*:LV  
f4AN"rW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Hc<@T_h+2  
1}c /l<d  
子女与父母存在着天然的情感联系,懂得感恩并付出行动,这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内疚式教育”,并非维护亲子关系的良策。 /d6Rd l`w  
5tkKd4VfL  
有文章提到,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将这一类以爱为名的控制行为定义为情感勒索。而情感勒索之所以可以生效,正是因为双方都珍惜彼此的关系。 z__t8yc3  
<X{w^ cT_Q  
Op9 ^Eu%n  
孩子没有机会选择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身为父母,不能把对子女的付出当成一笔恩情债。良好的亲子教育本就应该是一种正向引导,是一家人相互陪伴、共同成长的过程。 a%HNz_ro  
C4PT(cezR  
有句话是这样的: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以为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Hicd -'  
s&o9LdL  
一个人的性格、三观、思维方式等等都深受父母影响,他们的未来,会倒映出你当年的模样。所以有人说,一流父母做榜样。努力经营好人生,才是对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 @+zWLq!1pB  
6RxI9{ry  
所以,父母给孩子的健康的爱,不是道德绑架式的教育方式,而是懂得尊重,允许孩子成为自己。在这样的爱里获得的信任与安全感,足够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3'6 UvAXFH  
*) B \M>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回复标题限100 字节 提到某人:
选择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