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AxZ3X “我每天起早贪黑,为了谁?”“家里很穷,你得懂事”……对一些
孩子来说,这些来自父母的、以爱为名的吐槽,并不陌生。
U9s y]7 M>j)6?n`_ 时移世易,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原生家庭的概念,关注父母带来的重要影响。天下父母,皆期待子女成才,但那种“自虐”式的教育方式,却未必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8u*5QK]` bvKi0- 一
vUA,` 最近,因为一档节目,“内疚式教育”这个词儿上了热搜。有一位妈妈说,她在辅导孩子作业时,通过惩罚自己让孩子提升
学习效率。
iE5^Xik, W_EN4p~J 在和孩子日常的相处中,父母难免有抓狂的时候,这位妈妈很清楚这一点,和孩子相处时会有意识的控制发火的次数,但偶尔也会失态。
Ks-><-2+N XDQ1gg` 有一次,孩子有一个作业要背,重复了很多次都没有记下来。那个时候已经耗到夜里十二点左右,妈妈是个完美主义者,有些控制不住脾气,开始惩罚自己。
_!D$Aj 2;tp>,G9d “她每次就是到那个地方,她又说错,我就给自己扇一巴掌。”看到这样的行为,孩子的表情变得特别惊恐。
_XtY/7n |szfup~5es 对妈妈的做法,很多网友不赞同:从表面看,孩子会因为内疚感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而实际上,父母的自我惩罚,最终可能变为对孩子的情感绑架,带来难以排解的压力。
HB^azHr NI)nf;C 二
Y]Q*I\X 比起身体上的“自虐”,“内疚式教育”更常见的是语言上的伤害,这种方式也更加隐蔽。
F'!}$oT" }mK_d9d x 心理咨询师杨琳琼分享过一个真实的故事:离异后,妈妈一直跟孩子说“我是为了你才不再婚”,一而再、再而三,谈论其他事情也能拐到这个
话题上来。
"/=xu| +d96Z^KUhv 母亲希望激励孩子,却没想到久而久之,这反而成了孩子的心病,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都怪我。
x(~l[hT \k8_ZJw 上了
高中后,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成绩下降,内心十分自责,觉得对不起妈妈,出现了持续的情绪低落,焦虑,与同学也很容易起冲突。
Ws@s(5r [8n4lE[)" 类似带有极大负面情绪的诉苦几乎可以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了这个家,我起早贪黑挣钱”“要不是为了供你上学,我不会这么辛苦”……
TjdY Ck]' HmKE>C/ 最后的总结,也往往落到一个点上:我付出了这么多,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你得懂事。
Gz:a1-x IU}`5+:m 这些话,可能是无意识的宣泄,也可能只是单纯想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不易。只不过,孩子从中感受到的或许是一种强烈的负罪感:父母过得不好,都是因为我。
j|9 2
g [%y D,8 没有人会否定父爱母爱的伟大。可是,当父母用自己的付出作为筹码来换取孩子的顺从时,他们的角色已然变成了亲密关系里的“操控者”。
w4mL/j G Kr
L 三
N3)EG6vE* 在“内疚式教育”情境中长大的孩子,背负着对父母的歉疚,往往过得并不快乐。
9|,AhyhO 《小欢喜》中,宋倩会对女儿诉说自己过得不好,事业、朋友、个人生活通通不管,无微不至照顾英子的饮食起居,牺牲了太多太多,有意无意要求孩子服从。
}"v"^5
<Th.}= `x3c},'@k 她否定女儿的天文梦想,懂事的英子一开始没有说什么,牺牲自我感受,尽量让自己变得符合母亲的期待,把所有的情绪都埋在心底。
j3U8@tuG U# gmk0>t{ 后来,英子患上了很严重的失眠症,更讽刺的是,她希望能考到外地,远离让自己觉得压抑的家庭。
|V5H(2/nk ;'urt / 角度不同,对一件事的认识容易走上岔路:父母觉得孩子由内疚产生的压力,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这只是一种教育方式。
dX*PR3I-3 ho. a93 对很多孩子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父母都是成长过程中的权威,近乎“自虐”的“内疚式教育”只能让孩子心生恐惧,对自尊心、人格的影响很难在短期消除。
sj~'.Zs% ~Gza$ K 试图用内疚感让孩子服从,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Qp}<8/BM\ xOH@V4z: 四
wim}}^H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4P5wEqU.< G.8ZISN/ 子女与父母存在着天然的情感联系,懂得感恩并付出行动,这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内疚式教育”,并非维护亲子关系的良策。
jC=_>\<|X* Rz<f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