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505阅读
  • 0回复

[港城杂谈]袁凤翔:与风筝齐“飞”的非遗传承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信分享→
离线突如其来
 

发帖
1792
港币
1697
威望
6155
来自
人生阶段
单身
职业
企业员工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21-09-16
“中国的风筝制作工艺一般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77岁的袁凤翔正给东林村的孩子们讲解风筝制作工艺。数十年来,袁凤翔从一个风筝爱好者成为当地非遗传承人,他制作的风筝不仅美观,而且寓意深刻,深受孩子们喜欢。



袁凤翔(左三)在制作风筝(资料图片)

从小就喜欢动手动脑的袁凤翔对风筝情有独钟,只是当时家庭条件不允许,既没有五颜六色的彩纸,也没有做风筝的骨架,就连放风筝的线也买不起。小小年纪的袁凤翔就地取材,从江滩上捡芦苇,剥去上面的壳,作为风筝骨架;然后用母亲纳鞋底的纱线,一段段将摆好造型的芦苇骨架扎牢固;再在风筝骨架上糊旧练习本纸;最后用大自然中的花草汁染色。

“我记得是11岁的时候,当时参加了乐余地区小学的一次风筝比赛,我获得了第一名。”袁凤翔说,当时他希望有一天,自己设计制作的风筝能飞翔在更高的蓝天上。



袁凤翔展示制作的九串菱风筝

退休之后,袁凤翔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在了风筝研究上,学习各种风筝的制作方法、绘画技艺,全心钻研,如痴如醉。“九串菱风筝属于沙洲哨口板式类风筝,已经有一百余年历史。风筝一般直径在2米至3米,重量在10至25千克之间,需5级以上风力才能放飞升空。”袁凤翔经常跟风筝爱好者分享从劈篾扎制到雕刻哨口的全套手工技艺。2014年3月,袁凤翔获评张家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洲哨口板式类风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将“沙洲哨口板式类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十多年来,袁凤翔在张家港市兆丰学校、崇实初中、乐余中心幼儿园等学校传授扎制技艺。作为学校兴趣课辅导员,他把自己掌握的风筝制作技艺编成教材,无偿提供给学校。“在袁凤翔老人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老艺人的匠心,更感受到了风筝这一非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乐余中心小学校长宋卫群说。

非遗文化,传承有道。“我是一名党员,我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能了解沙上风筝的文化底蕴,让制作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袁凤翔信心满满地说。

来源:临江福地乐而有余
本主题包含附件,请 登录 后查看, 或者 注册 成为会员
 
回复标题限100 字节 提到某人:
选择好友